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用司法智慧守护百姓安居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6版:法苑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 董焱 李胜男

“王庭长,这第6份执行异议申请书刚送过来,听说后面还有40多户正准备递材料呢!”书记员小贾急火火地闯进办公室时,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审查庭庭长王淑芳正对着一摞卷宗皱眉。

这事儿得从一场官司说起。一家建设公司告赢了房地产公司,法院依法查封了开发商名下的一批房产。可查封令刚下,几十户购房者就炸了锅——“我们在这儿住了好几年,房产证没下来,房子怎么就成别人的了?”

一边是胜诉企业等着拿执行款,一边是50多户人家的“安居梦”——这道看似无解的执行难题,在王淑芳和团队的智慧与温情化解下,找到了“最优解”。该案不仅成功守护了居民的“安居梦”,也保障了胜诉权益,其妥善处理的经验还于近日被最高人民法院选为涉财产权保护执行异议之诉典型案例。

法官不聊法条,先听老百姓的“住家故事”

“我和老伴2018年就买了这房,家具都是一点点攒钱添的,怎么说封就封?”王淑芳深知“老百姓的房子是天大的事”,这批查封房产若处理不当,易引发涉众矛盾,于是当即约谈6位申请人,第一位申请人老李拿着购房合同来到法院,说话时手都在抖。

“您的心情我特别理解。”王淑芳没有讲法律条文,反倒拉着老李唠起了家常:“您住这儿几年了?网签了吗?”

翻着老李的合同,看着他手机里存的入住时拍的照片,王淑芳心里有了数:“您这购房日期比查封早好几年,只要能拿出交钱的流水、交物业费的单子,还有平时交水电暖气费的票据,按规矩,这房子的事儿有盼头。”她拿起笔,列了张材料清单,“您把这些准备齐,法院肯定给您查清楚。请相信法院,一定会依法保护您的权益。”

送走老李时,天已经黑透了。王淑芳拧亮台灯,给下一位申请人打去电话:“您别急,明天带上材料过来,咱们慢慢说。”

法官“突击串门”,核实房屋“住家真相”

“光看材料不够。”王淑芳心里清楚,既要保护真实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又要严防有人利用虚假合同逃避执行、损害申请人的利益,那就得弄明白这些房子到底是不是住户真在住,有没有人借着“买房”的名义耍花样。她打定主意:不打招呼,直接去小区“串门子”。

傍晚,王淑芳带着书记员小贾来到了小区。随机敲开一扇门,里面传来锅铲声,还夹杂着孩子的哭闹声。开门的女士系着碎花围裙,手里还拿着菜铲,身后客厅地板上,积木撒了一地,一个孩子正坐在地上抹眼泪。

“我们是法院的,来核实一下居住情况。”王淑芳亮明身份后,被让进了屋。灶台上的铁锅还冒着热气,油烟机滤网上结着层油垢——这是常年开伙的样子。王淑芳没多问,眼睛扫过阳台上晾着的校服、墙上贴着的孩子奖状,心里就有了谱。

这样的“突击走访”持续了好几天,法官们把50多户人家的“住家痕迹”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成了最扎实的证据基础。

一顿唠嗑解开“死结”,两边都松了口气

掌握了实情,王淑芳揣着记满细节的笔记本,找到了申请执行人某建设公司负责人。“您看,这户人家厨房的油烟机用了五年,滤网都换过两回;那户的孩子从幼儿园读到小学,奖状贴了一墙……”她指着本子上的记录,“这些住户是真在这儿过日子,硬把他们赶出去,既不合情理,法律上也站不住脚。”

某建设公司负责人皱着眉没说话。王淑芳继续说:“就算这6起案子您再提异议之诉,走程序至少得一年半载,结果大概率还是一样。到时候,老百姓悬着心,您的执行款也回不来,更别说剩下的40多户要是一户户走程序,咱耗得起吗?”

负责人翻着那本记满家长里短的笔记,叹了口气:“您说的是,我们也不想为难老百姓。”

“那咱换个思路。”王淑芳趁热打铁,“这6起案子尽快听证,你们腾出手来跟法院一起找房地产公司的其他财产,这才是实在的办法。”

最终,6起执行异议案件经过规范听证,石家庄中院依法认定购房者享有排除执行的权利,裁定中止对涉案房屋的执行。某建设公司不仅没有提起异议之诉,还同意给剩下的几十户房屋解封。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守住了50余户普通家庭的“安居”底线,避免了群体性纠纷,也为申请执行人指明了更高效、更务实的债权实现路径,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如今,50多户人家的日子又回到了正轨。

“执行案子不能只认法条,得看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法里有情,才能真的定分止争。”王淑芳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执行不仅要有兑现权益的“力度”,更要有守护民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