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耐心说理巧劝和 护航企业促共赢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王国贤

“没想到拖欠这么久的工程款竟然有着落了,真是太感谢法官了!”日前,石家庄市栾城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不仅化解了双方企业多年的矛盾,更以高效、和谐的司法实践,彰显了基层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原告某建筑公司与被告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双方明确约定了承包方式、工程范围、工程款结算与支付、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价款为4500万元。合同签订后,原告依约完成施工,并按照合同约定向被告发出工程款支付申请,但被告未能按约定数额及时支付。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原告于今年4月将被告诉至栾城法院,并申请了诉前财产保全。

“被告名下50余套房产已经被查封,若简单一判了之,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双方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加深,后续合作也无从谈起,调解或许是更好的解决方式。但原告在外地,纠纷又历时多年,调解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吗?”翻着手里的案卷,受理此案的承办法官不禁陷入沉思。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法官下定了决心,全力推动调解工作。

然而,调解一开始就困难重重。调解室内,原告负责人愤怒又无奈:“法官,不是我们不讲理,只是这么多年,钱款一分没给,催了多少次都没结果,房子也都查封了,索性别浪费时间调解,直接判吧!”被告负责人那边也满腹委屈:“我们这几年经营一直都很困难,4000多万元哪能一下子凑齐,更何况他们的施工质量也有问题,我们没追究责任就算不错了,这事儿没啥好调解的!”每当法官试图引导双方冷静分析争议焦点,双方负责人便会立刻开启 “互怼模式”,从工程细节吵到商业信誉,甚至翻出之前合作中的旧怨,让调解现场气氛降至冰点,多次调解不欢而散。

面对困境,法官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仔细梳理案件证据,深入研究建设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惯例,对工程质量争议点、工程款核算标准等专业问题进行精准研判。

针对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的情况,法官转变工作方法,决定采取 “背靠背” 调解的方式分别倾听企业诉求。面对原告负责人时,法官算起“时间账”:“如果进入诉讼程序,司法鉴定就至少需要三个月,加上庭审、上诉,时间可能更长,企业资金链能扛得住吗?”面对被告负责人时,法官则算起“信誉账”:“拖欠货款的行为本身就会对企业信誉产生不良影响,再拖下去,你们企业品牌形象受损肯定更严重,后续企业怎么发展呢?”在此基础上,法官还了解到双方原本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便又给双方都算起了“感情账”:“本来都是挺好的合作伙伴,若真的对簿公堂,这多年的情分可就没有了呀。”此外,为了调解,法官特意收集了类似案件的判决案例,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背后的利弊关系,引导双方从商业合作的长远角度权衡利弊。

经过法官的多次耐心调解,双方负责人逐渐转变了态度,愿意心平气和地坐在调解室协商。法官趁热打铁,陆续敲定调解协议细节。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被告分期支付所欠钱款,并详细约定了付款时间、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紧张的气氛化为握手言和的释然,原告负责人笑着对被告负责人说:“咱们多年合作打下的基础不能丢,这次多亏法院搭台,让我们看清了分歧里的情分,下次还和你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