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跨越4000多公里的司法温情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张新征 刘彬

一套登记在表弟名下的房产,让远在新疆的表嫂忧心不已;一通通被挂断的电话,让原本亲密的血脉亲情蒙上寒霜。当亲人不得不对簿公堂,如何实现既能定分止争,又能弥合亲情裂痕?7月22日,定兴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跨越4000多公里的亲属间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不仅高效解决了房产归属问题,更让龃龉多年的亲人重拾亲情,握手言和。

委托购房埋隐患

亲人反目起纷争

原告周某与丈夫郭某常年在海外工作。2012年,为了方便国内家人生活,夫妻二人决定委托在老家的表弟于某(被告之一)购买一套房产。出于对亲人的信任以及当时购房政策的考量,双方口头约定:由郭某全额出资30万元,但购房合同由于某以自己的名义与卖方田某签订。为确保自身权益,郭某还与于某签订了一份协议书,明确约定购房合同签署人变更为郭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郭某在国外因病离世。当周某处理完丈夫的丧事,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国时,却发现,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于某已于2019年8月与田某办理了过户手续,将房产登记在了自己名下。

沟通无门诉诸法律

千里奔波只为维权

这一发现让周某既震惊又心寒。几年来,她数十次尝试通过电话、微信与于某沟通,希望能妥善解决此事,将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然而,于某要么以各种理由推脱搪塞,要么干脆拒接电话,沟通渠道完全被堵塞。回国后常居新疆的周某,距离河北4000多公里,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距离,更是亲情的疏离。“最让我痛心的不是房子,而是亲人的态度和那份信任的崩塌。”无奈之下,周某于今年4月将于某和田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其继承郭某的权利,也就是承继原购房合同权利义务;要求于某立即配合将房产过户至其名下,并支付其因维权产生的律师费、公证费等各项损失共计4.6万余元。

法官巧断家务事

倾力调解化心结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查阅卷宗时发现,此案表面看是房产之争,实则是亲情之困,且另有特殊之处:双方当事人是亲属关系,周某远在新疆,诉讼成本高;案件事实虽有协议书等证据支撑,但关键当事人郭某已去世。法官深知,此案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亲情彻底决裂,出现赢了官司却输了亲情的局面。之后,在与当事人沟通过程中,法官发现,除了代签合同,于某当初还为郭某、周某夫妻二人垫付了契税、房本费及购房尾款等。

“案结”不是终点,“事了人和”才是目标,法官迅速确立了“调解优先、实质化解、修复亲情”的工作思路。为了最大程度减轻远在新疆的周某的诉累,避免其反复跨省区奔波,法官创新了争议解决方式。一是“云端”架桥破坚冰:建立“法官—双方律师—当事人”多方通话机制,有效解决拒接电话的障碍。法官多次与周某进行视频沟通,耐心倾听其诉求和委屈,并表示十分理解其丧夫后对国内唯一重要资产保障的焦虑。二是“背靠背”析法解心结:法官与于某及其代理人进行了深入沟通,一方面,出示了当年的出资凭证、代持协议书等关键证据,严肃指出于某擅自过户行为在法律上构成无权处分,于法无据;另一方面,也推心置腹地引导其反思自己所作所为对亲情的伤害,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谊。当法官问到“垫付的钱是不是你的主要顾虑”时,于某终于吐露了心声:“对,我就是觉得当初垫的钱和后面的事,说不清道不明,心里憋屈。”三是“精算盘”厘清经济账:抓住“垫付款返还”和“过户费分担”这两个核心经济堵点。法官主动对接税务和不动产登记部门,详细了解当前过户政策、流程及可能产生的全部税费。

之后,在调解现场,法官化身“精算师”,通过调取历史票据,明确核算出于某当初确已垫付的契税、房本费及购房尾款总计28618元。

调解成功即时履行

案结事了亲情回归

经过法官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坚冰开始融化。7月22日,这起纠缠数年的纠纷迎来转机。在法官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于某在8月31日前,协助周某办理房屋的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周某在完成上述过户手续当日,一次性返还于某垫付的款项共计28618元;本次房屋过户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周某承担75%,于某承担25%。为彻底了结纠纷,法官没有止步于调解书的出具,而是积极督促双方提前准备履行事宜。

7月22日下午,在法官的组织和见证下,于某签署了过户所需的全套手续。同时,在法官的监督下,周某一方也按照协议将28618元垫付款支付给了于某。这一刻,隔阂被司法的温情消融,断裂的亲情纽带得以重新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