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兵团精神淬炼品格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苑       上一篇    下一篇

□ 宋晓红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在生机勃勃的3月,我怀揣憧憬与希望,跨越三千公里,从河北保定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门关市,开启了为期9个月的援疆征程。初到铁门关,干燥的风裹挟着细沙扑面而来,远处的天山轮廓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银光。这座因“天下最后一关”而得名的兵团城市,像一位历经风霜却依然挺立的战士,无声诉说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我惊讶于这支年轻而充满力量的队伍——他们的脸庞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眼神却沉淀着沉着与刚毅。从严谨高效的法官会议探讨法律适用,到公检法联席会议上为复杂案件凝聚共识;从深入团场的法治宣讲,到进入连队处理家长里短的调解……我很快成为其中一员,与他们一同开庭审案、讨论案情、钻研业务、调解案件、普法宣传……

最难忘还是在全国最远的派出法庭——库尔勒垦区法院苏塘法庭深入沙漠腹地组织开庭的场景。法官覃孟良小心地取出随车携带的国徽,郑重地放置于身后的沙丘之上。庄重的法槌声在黄沙深处响起,原被告双方——两位团场群众在国徽下陈情、辩论。风沙吹乱了衣襟,却丝毫未能影响法庭秩序。通过法官悉心地释法析理、耐心地调解说和,案件最终实现和解,双方握手言和。那一刻,国徽的光芒在大漠深处闪耀,公平正义的理念在风沙中落地生根。覃孟良说:“群众走2小时才能搭上一天仅一班的客车,我们多跑一步,群众就少一分诉累。”这流动的法庭,正是兵团法院人用脚步丈量法治的壮丽缩影。

朝夕相处中,我渐渐理解老军垦人口中“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深层含义。法院里许多同事的父母乃至祖辈,正是当年屯垦戍边的老军垦。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父辈的使命早已化作血脉基因。年轻法官们谈论未来规划时,眼神清澈而坚定:“这里需要人守着。”这份扎根的担当,是兵团精神最深沉的回响。我逐渐读懂库尔勒垦区法院的干警们,他们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更是兵团精神薪火相传的传承人。他们用法律续写着屯垦戍边的新篇章,以司法审判诠释着“维稳戍边、法治固边”的千钧使命。

这片看似粗粝的土地,亦不乏细腻温情。库尔勒垦区法院立案庭的李雪一早带了一把饱满的莲蓬放在我桌上:“尝尝,清火的。”莲子的微苦清甜瞬间抚平了喉间燥热。假期值班,门卫师傅捧来大半个西瓜,憨厚笑容伴着瓜瓤的鲜甜沁人心脾:“过节呢,甜得很!”这些点滴关怀如荒漠甘泉,悄然消融了我初来的疏离感。

端午节前参加兵地联建共建活动,与团场职工、少数民族群众一同包粽子。一位老职工见我手生,便手把手教我。她粗糙皴裂的手指却极灵巧地卷起粽叶,舀米、填枣、裹紧,再用细麻绳缠捆。那皴裂手掌里裹紧的,分明是粗粝岁月也未曾磨蚀的柔软心意。小院中粽叶沙沙、笑语切切,随着大家的欢声笑语、畅快交谈,粽香悠然入心。此中深意,恰如米粒饱满,枣心殷红,在辽阔苍茫的大地上默默生长。

如今,回望在库尔勒垦区法院的一百多个日夜,援疆的真谛在我心中日益清晰——表面上是我们“给与”边疆,实则是这片苍茫厚重的土地在重塑我们的灵魂。戈壁风沙磨砺意志,兵团精神淬炼品格。此时,兵团精神于我而言,不再只是纪念馆墙壁上那庄严的文字,它已化为援疆路上沾满沙尘的足迹,化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心中那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炽热的归属与承诺——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这片需要我们也滋养我们的土地。我也感悟到一种比法律文本更加深刻的法治认知:信仰应根植于为边疆法治添砖加瓦的每一份公正裁判中,生长于对边疆社会稳定的无声守护中,熔铸于化解边疆地区矛盾纠纷的智慧与耐心里。这份信仰,最终将在边疆大地最平凡的坚守中,汇聚成守护万家灯火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曲阳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