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潇 王鹏飞
阳光照进张家口市桥东区人民法院调解室,原告年迈的母亲颤抖着在调解书上按下指印。
这一刻,主审法官郝晓荣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因为她深知这枚鲜红的印记不仅为长达7年的医疗纠纷画上了句号,也终于让患方舒展了紧锁的眉头。
这起医疗纠纷发生在2018年,原告李某因交通事故受伤,前往被告某医院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因原告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致原告在术后出现失语、脑缺氧等症状,并引发系列并发症,从此一个健硕的男青年失去了独自站立和说话能力。
事故发生初期,医方和患方多次通过会诊、聘请专家诊疗,对原告的伤情进行治疗,但均未取得良好效果。双方因为纠纷的持久拉锯,矛盾不断加深。
医院认为患者不讲理,抛开自身因素不说,后果不能让医院全部买单,对方提出的高达几百万元赔偿的请求不合理。患者家属认为,医方在诊疗中存在严重失误,却对患者的损害后果不承担责任,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
因医院和患者之间就赔偿项目、赔偿金额、双方过错程度长期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诉至法院。主办法官郝晓荣对双方争议较大且属于医学专业领域的医疗过错、过错参与度、伤残等级等,进行多次举证质证、再补充再质证,终于将案件鉴定事项顺利委托,最终鉴定意见认定双方对损害后果具有同等责任。
主办法官在拿到鉴定意见书后,内心开始思考,是一判了之,还是会有更好的处理结果?她深知医患纠纷的特殊之处,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涉及医学专业性、伦理情感等,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更深的矛盾,甚至影响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在庭审理清双方权利义务后,郝晓荣并没有着急出判。
“医疗纠纷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题。”郝晓荣在调解笔录扉页上,力透纸背地写道。她拿着卷宗,认真梳理案件的关键争议点,医学词典被翻得卷了边,拿着鉴定报告走访医院,无数次拨通鉴定机构专家的电话。审理后期,郝晓荣对原告所使用药物作用、效果、必要性,原告手术流程、抢救步骤、病发原理的可能性,都能一一详述。
为了能顺利调解,郝晓荣在草拟好判决结果的基础上,多次通知原、被告代理律师到庭面对面调解,让代理人在法律领域为各自当事人把关,在代理人可预期的赔偿数额上拟定调解方案,之后再与患方家属及医方沟通,多次到医院讲道理、摆事实,连医院门卫都说“郝法官又来了”。
就这样,在郝晓荣的努力下,医患纠纷沉积的多年误解和隔阂逐渐消融,调解协议终于落地,也就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患方在调解协议签署的第10日全额收到赔偿款。当天晚上,郝晓荣收到患者家属发来的讯息:“刚刚收到医院赔款,万分感谢,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