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丹
“我坚决不同意调解!”审判庭内,上诉人态度坚决,将上诉状拍在桌上。谁曾想,一个月后,同样是这双手,在调解室内,却与被上诉人紧紧相握。近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李莉通过“背对背疏导+面对面释法”的调解方式,历时一个月时间,成功化解一起“火药味”十足的民间借贷纠纷。
王某和李某系多年好友,关系密切。2008年,李某把自己的炒股账号和密码给了王某,让王某帮其炒股。因炒股失败,股票账户内的所有金额无法收回。之后,李某从王某处借款10万元,一直未归还,后双方针对案涉10万元多次沟通未果,关系破裂,矛盾升级,诉至法院。王某主张双方是借贷关系,而李某主张该款项是王某赔偿其股票损失。
“本案的核心不仅是双方的纠葛,更是友情的裂痕。”庭审结束后,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李莉锚定实质化解目标,多维度发力推进调解。
“她帮我炒股让我赔了几十万元,我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当李莉拨通李某电话时,李某情绪激动。
“咱们诉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置气,你可以跟我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法官的引导下,李某将双方之间因炒股发生的不愉快和自己的委屈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法官又拨通了王某的电话,“您有时间能来一趟法院吗?您是案件当事人,最了解案情,开庭您本人没来,我想当面和您聊聊。”
“我身体不舒服,不想去法院,也不想见对方,有事找我的律师吧!”
“我可以与您单方见面。如果您实在不方便,可以在电话里跟我聊聊您的想法。”一开始拒绝沟通的王某见法官如此执着,在电话里一一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在充分了解双方的意见后,周六上午,李莉再次拨通了李某的电话。
“法官,非常感谢您在周末还费心调解我们的案子。通过多次与您的沟通,我相信您!我愿意配合调解,10万元我们双方各承担一半。”李某态度有所缓解。
此时,李莉心里更加有底,于是她再次通知王某到法院询问其内心真实想法,鼓励王某说出自己的顾虑和调解意向。
经过多轮沟通,王某最终同意让步,可以少要1万元。李莉趁热打铁再次约见了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都是老朋友,感情都还在,对方已经开始让步了,咱这边能不能考虑考虑调解。”
“感谢李法官这么长时间多次给我们做调解工作,我心中的委屈和埋怨也消解了,不管这个案子怎么处理,我都接受。”李某真诚地说。
“我们确实是多年朋友,我也很珍惜双方的友谊,感谢法官为我们费这么多心思,我愿意在之前9万元的基础上再退一步,8万元就行。”王某再次说出自己的意见。
就这样,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在法院的见证下签署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案件至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