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莉 吴宜霖
作为“一市连五省(区、市)”的京津冀重要枢纽,以及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西北部重要生态环境支撑区,承德如何在法治方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承德法院以“三个锚定”破题开路,形成司法护航的立体网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锚定司法联动便民
打造跨域服务新标杆
承德法院立足服务无界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半小时司法服务圈”。承德法院联合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合作协议》《关于“未成年人法治数字素养提升项目”合作备忘录》;与北京市怀柔区法院、张家口市赤城县法院签署《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构建“三地一张网、管理一体化、全程无缝对接”的智能立案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承德法院共办理京津当事人网上立案2300余件、网上送达3900余件,跨域立案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群众诉讼成本下降60%,让跨域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立足执行效率提升,承德法院突破流程冗长瓶颈,打造“一站式执行响应机制”。与北京平谷区法院、天津蓟州区法院建立“失信老赖联合布控、财产线索同步移送”的一体化、跨区域执法模式;与北京怀柔区法院签订《相互办理委托事项协议书》。2023年以来,承德法院委托北京、天津法院执行案件2200余件,接受北京、天津法院委托执行案件5700余件,83%的涉京津冀执行案件实现案结事了。其中,“刘某某等人申请执行孟某某劳务合同纠纷案”成功入选2024年“人民法院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典型案例”,成为跨域执行的典范。
立足智慧破壁垒,承德法院消除信息孤岛障碍,建设“云端协同办案平台”。借助执行大数据打破“人难找、物难查、信息沟通不畅”地域壁垒,实现执行信息共享。2023年以来,承德法院利用网络查控京津案件2400余件,执行到位金额9.16亿元。
锚定整体协同护环境构建生态法治共同体
在司法协作上同向发力。承德法院与京、津、辽、蒙等地毗邻法院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两市三区法治保水司法协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省(市)四地法院协作框架协议》《滦河源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宣言》和《燕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实现“裁判尺度不一”向“统一司法标准”跨越,共同构建京津冀区域法治共同体。
在管辖机制上同步创新。承德法院建立“燕山”“塞罕坝”两个环资庭和司法保护基地,实现“跨域诉讼阻滞”向“立案执行贯通”跃升,建立跨域立案直通机制。
在生态修复上同频共振。承德法院建立潮白河、滦河流域“生态司法修复地图”,创新“补植复绿+认购碳汇+管护令”制度,推动生态治理从“分段治理困境”转向“整体保护闭环”,打造生态环境修复协同网络。其中,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例,在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等主办的研讨会上,被评为“2023年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案例”一等奖,并被评为2023年度河北省“十大法治事件”。
锚定服务特色产业
启动区域发展新引擎
承德法院护航“国际旅游名片”,司法赋能打造“京津冀旅游首选地”。他们设立金山岭旅游巡回法庭,开通绿色通道,创新“五和调解工作法”,实现司法服务时刻伴随游客;设立全省首家“旅游环资共享法庭”,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调解、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执行”,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8%。
承德法院司法护航打造“京津冀冰雪经济新地标”。他们设立冰雪旅游法官工作室,妥善处理冰雪纠纷,2023年以来,先行调解涉冰雪产业纠纷案件20余件,开展冰雪主题普法宣传50余次。
承德法院构筑司法服务银发产业防线,守护打造“京津冀生态康养福地”。他们出台25项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真正服务到老年人心坎上。创新“温泉康养 法治护航”特色品牌,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救济”全链条法治护航机制,筑起银发产业风险防控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