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崔潇)近日,邯郸市峰峰矿区人民法院牛儿庄法庭灵活运用财产保全措施,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逾500万元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
2024年6月,原告沧州某公司依约完成并交付了从被告某钻井公司承包的某煤矿钻孔工程。经其单方结算,被告尚欠工程款700余万元。然而,被告仅在今年1月支付200万元,此后便不再付款。多次催要未果后,原告诉至峰峰矿区法院。
法院立案后,办案法官立即组织双方调解。其间,被告以“工程量存在争议”为由拒绝协商,态度强硬。承办法官认为,若双方继续围绕工程量争执不下,案件可能会进入工程造价鉴定程序,为双方当事人增加诉累。
深入调查后,办案法官发现被告将收到某矿厂支付的一笔总工程款项,于是果断建议对该笔待付工程款采取保全措施。保全措施实施后,被告态度立马转变,多次主动联系法官请求推进案件。
承办法官抓住有利契机,一方面,反复与双方当事人沟通,细致梳理双方的争议焦点——工程量问题;另一方面,多次实地走访施工现场,调取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日志等核心证据。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就工程量达成一致意见。此外,针对电费、设备损耗及劳务派遣等费用,承办法官引导双方逐项核对厘清,确保每一笔扣减均清晰透明。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支付原告工程款470万元,并明确了分四期履行的具体时限。拿到调解书时,原告代表感慨道:“没想到能如此高效解决,还节省了鉴定费用。法庭真是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被告代表也表示,清晰的结算方案避免了长期诉讼拖累,还为双方未来合作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