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伟 董倩
“爸爸……”日前,在雄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年过半百的儿子握住古稀之年的父亲的手,终于发出了一声亲情的呼唤。这久违的呼唤,让老父亲瞬间泪流满面,父子间沉积已久的隔阂在这一刻也悄然消融。这场原本剑拔弩张的赡养纠纷,在承办法官细致入微的调解下,最终画上了句号。
不久前,雄县法院辖区的老王来到法院起诉自己的儿子王某,要求其支付赡养费并提供住处。这起案件引起了承办法官的高度关注,原因在于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颇为特殊——作为退休干部的老王每月有几千元的稳定收入,名下还另有房屋出租,经济状况明显优于儿子王某。如此情形下,老王为何会提起这场诉讼?这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随着庭审的逐步推进,一段尘封已久的父子恩怨逐渐浮出水面,法官心中的疑问也有了答案。原来,在王某母亲离世之初,王某对父亲老王也是悉心照料。然而,当老王再婚后,父子关系就急转直下。王某开始对老王不闻不问,见面时态度冷漠,一年多的时间里未曾打过一通电话,逢年过节也不曾前去探望,甚至还更换了老王所住房屋的门锁,致使其无奈住在再婚妻子处。
“若简单一纸判决,可能让父子关系彻底破裂,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法官敏锐意识到,此案的关键并非金钱与住所的纠纷,老王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儿子王某的关怀与陪伴。弄清了案件背后的情感内核,法官果断调整工作思路。庭审结束后,法官并未急于作出判决,而是多次与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深入沟通。法官在与王某的沟通中,一方面释法明理,让他明白赡养父母不仅是道德上的义务,更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责任;另一方面引导他理解年迈父亲对亲情的渴望,以及那份深藏于赡养诉求之下的,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王某内心的坚冰逐渐被融化,他同意在法官的安排下,与父亲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坦诚交流。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令人动容的一幕。
随后,在法官的引导和见证下,父子二人终于有机会敞开心扉,将积压在心底许久的话语倾诉出来。误解、委屈、牵挂、思念……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当那句久违而真切的“爸爸”从王某口中唤出,老王积蓄已久的情感瞬间决堤,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所有的怨怼与隔阂都在这紧握的手和无言的泪水中化解得无影无踪。心结既解,老王当场申请撤回起诉。事后,父子二人对法官表达了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