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06版:法苑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杨佳音)近日,邯郸市邯山区人民法院通过承办人多次上门了解实情,数十次电话联系异地被执行人,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共同调解,最终圆满执结一起赡养纠纷案。

2018年,邯山区法院判决93岁张某的4个子女——巩某荣、巩某伟、巩某国、巩某佳,每人每月支付母亲500元赡养费,并轮流照顾母亲3个月。判决生效后,巩某伟和巩某国未能按时履行义务。今年2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张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人赵盼盼深知赡养案件的特殊性,这不仅是金钱给付,更关乎亲情与责任。考虑到张某的身体状况,赵盼盼多次上门,到老人家中了解实情。经细致调查得知,巩某伟和巩某国长期居住在黑龙江,近年来张某一直由住在邯郸的女儿巩某荣和小儿子巩某佳实际照料,但他们也因自身年迈、疾病缠身,同样未能完全按照判决履行轮流照顾的义务。

既要维护法律权威,更要修复亲情。赵盼盼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数十次通过电话,耐心联系身处异地的被执行人巩某伟、巩某国。承办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反复沟通,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身体状况,并严肃告知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法律后果。为了让沟通更有温度,赵盼盼在张某家中现场拨通电话,努力促成母子、兄弟间的和解。

经过法官的不懈努力,巩某国从黑龙江赶回了邯郸。然而,关于具体赡养时间、地点等细节,母子、兄弟间仍有分歧。关键时刻,赵盼盼想到了法院建立的“分组包片执行联络站”机制,于是联系张某居住地——渚河南社区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对方人熟、地熟的优势,共同开展调解。法官和社区工作人员从亲情伦理、法律规定、现实困难等多角度耐心疏导、调和矛盾。最终,在法与情的交融下,各方当事人多年的“心结”得以化解,就赡养事宜达成了令彼此都满意的和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