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立静
临西县某镇的两个村庄因灌溉水源问题产生纠纷,该县“玉兰调解室”的调解员及时介入,经过多次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保障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这是临西县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八五”普法以来,临西县紧紧围绕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法治根基。
多维普法,厚植乡村法治土壤。临西县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县内多部门紧扣群众实际需求,开展“零距离”普法活动。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该县累计开展150余场专题宣讲,覆盖超6万人次。在民法典普法中,该县创新采用宣讲、咨询、有奖竞答、接力诵读等形式,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社区普法,村民踊跃参与。在普法阵地建设上,该县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资源,建成25个“农家书屋普法角”与10个农村法治广场。在新媒体普法领域,他们依托“文明临西”“临西融媒”等平台发布400余条以案释法视频,实现“指尖学法”。为激发群众学法热情,临西县挖掘乡土文化,创作山东快书《话说民法典》、法治版《挖呀挖》短视频等作品,举办“普法猜灯谜”“用成语、明法理”讲座等活动,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该县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出1200余名“法治带头人”,每村至少达到5名“法律明白人”,提升了村民法治意识与依法办事能力。
示范引领,擦亮法治乡村品牌。临西县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治理规范化。该县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重要抓手,推动乡村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东留善固村建立了完善的村规民约、规范的议事决策程序,成为全县乡村治理的典范。为确保创建成果长效化,该县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每两年对示范村进行一次复核,严格对照创建标准,对示范村的组织建设、民主管理、法治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该县通过对示范村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组织参观学习、经验分享,推动提升整体治理水平。
优化服务,构筑矛盾化解防线。全县299个行政村、6个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畅通了群众法律咨询渠道。全县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主动向农村延伸,累计办理涉农法律援助案件300余件。该县积极构建调解网络,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构建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网络,成立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05个,配备调解员1176名,打造了“玉兰调解室”等50家品牌调解机构,各调解室以老党员、老干部等为主,运用“五步”调解工作法,成功化解大量矛盾纠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