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菲 马航程 刘彬)7月28日,顺平县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老友间的借贷纠纷。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通过耐心聆听双方倾诉、积极疏导积郁情绪、精心搭建对话桥梁,最终促使这对老友冰释前嫌。
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为多年老友。2024年7月至11月,张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多次向李某借款,累计金额8万元,双方约定了还款期限。借款到期后,张某仅偿还3万元,剩余5万元一直拖欠未还。李某多次催要未果,无奈之下诉至顺平法院,要求张某偿还本金及利息。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立即联系双方当事人了解案情。李某满心愤懑,向法官倾诉:“他不仅不还钱,还不接电话、不回微信,看样子是要赖账了!”张某也表示很无奈,说家中亲人生病住院花费了大额医疗费用,自己无力偿还借款,实在不好意思联系李某。
为实质性化解纠纷,法官决定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深入沟通,逐一化解他们心中的“疙瘩”。
面对李某时,法官首先肯定了他帮助朋友的情义,强调这份友情难能可贵。同时,法官向其详细陈述了张某目前面临的家庭困境,告知他即便法院出具判决书,张某在短期内也难以立即偿还欠款。而对于张某,法官则严肃地进行释法说理:“民间借贷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若你拒不还款,不仅要承担本金和利息,还可能被纳入失信名单,这将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此外,法官又引导二人回顾多年来的友情点滴,唤醒彼此心中的温暖记忆。在法官的巧妙调解下,张某深刻认识到自身过错,并向李某诚恳道歉;李某体谅张某的实际困难,又念及多年情分,情绪逐渐平复。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让这段险些破裂的友情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