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DNA密语的破译者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03版: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工作中的王森。

□ 鲍娜军

“命案必破,是每一名刑事技术警察的目标。在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岗位上,做DNA密语的破译者,在一滴血、半截烟头上锁定真凶,我们责无旁贷!”谈及自己热爱的工作,石家庄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副大队长、DNA实验室负责人王森语气坚定。

2005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默默战斗在刑事技术一线,踏实钻研,刻苦创新,利用DNA技术帮助侦破22起命案积案,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受到嘉奖1次,并入选公安部青年技术人才库、河北省公安机关优秀刑事技术人员库。今年4月25日,石家庄市公安局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刑事技术民警工作室——“王森DNA工作室”。

破译检材

拿到直指犯罪的“通关文牒”

“每一份检材,都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现场的真实见证与记录。破译检材,我们就拿到了直指犯罪的‘通关文牒’!”近日,在石家庄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DNA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王森和技术人员快速处理着刚刚送来的5份物证。

“稍等,我们很快检测完毕!”王森开始在每份物证上标注编号,做好时间、名称、送检单位的记录。“这个过程要快,一方面避免检材受损,更主要是为尽快缉凶提供时间保障。这个过程更要准,一方面检材有限,不能浪费;另一方面是为指认犯罪提供直接有力证据!”王森隔着口罩细致讲解,手上的动作和关注检材的眼神却没有丝毫懈怠。

DNA实验室,负责该市各类案件的物证鉴定工作。在这里,数年前、数十年前现场提取的一件发黄的血衣、一段风化的骨骼,甚至是一截残破的绳索,都可能成为破获命案的“通关文牒”。“我们绝不让物证蒙尘、绝不让线索断流,我们要让每一件物证都成为正义的砝码!”王森说。在实验室,王森和同事们重复着提取、扩增、比对的工作,最终解码这些高度陈旧、降解严重的生物检材,让事实“说话”,让真相大白天下。

一起案件中,王森和同事在一件凌乱、被扯断的红色内衣上,经数次检索,发现了微量生物痕迹。一次提取、二次提取、再次提取……为尽快出具准确的鉴定意见,王森一直守候在仪器前,不断优化提取方案,最终成功检出包含死者和犯罪嫌疑人的混合DNA分型,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

创新技术

让陈旧检材“开口说话”

“有了科技助力,我们就能让检材‘开口说话’,直指真凶!”王森全身心投入DNA检验鉴定工作中,从警至今已累计检验案件4200余起、检材21800余份。在他的带领下,石家庄市公安局刑警支队DNA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全省前列,为更好地服务侦查破案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犯罪形势的日益复杂,传统DNA检验鉴定方法在一些疑难积压案件中渐显局限。攻破积案,没有捷径,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撕开突破口。王森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专业优势,集思广益,多项创新性DNA比对技战法应运而生。

在18年前发生的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疑点重重,但受当时条件所限,始终未能结案。王森带领团队应用优化陈旧检材提取纯化条件、多种试剂盒联用补充位点等检验方案,再经过连续复杂繁琐的研判,综合分析,成功比中,锁定犯罪嫌疑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对自己在18年前抢劫杀人的作案事实供认不讳,尘封已久的案件至此成功告破。

以星火之光

培育技术新军

“一个人,技术再精湛,也只是一个‘点’。如果每个团队成员都技术过硬,那便是一个整体的、能独当一面的‘面’,可以聚成一团火!”作为省市的业务专家,王森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在他带领下,实验室学习型、创新型、实战型团队实力渐显。8名技术民警中,4人拥有硕士学历,4人入选省公安机关优秀刑事技术人员库,成为全省闻名的“DNA尖刀班”,获2024年度集体嘉奖。

根据石家庄市各县区公安(分)局现场勘查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王森带领团队开展多场培训。他从现场勘查细节入手,详细讲解如何正确提取生物检材,以确保检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实验室检验环节,他亲自示范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耐心指导基层技术人员掌握DNA检验鉴定的关键技术。对于一些疑难案例,他组织大家深入分析讨论,引导大家拓宽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培训,大大提高了县区公安(分)局现场勘查人员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得案件生物检材的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基层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如今,王森所在的石家庄市公安局DNA实验室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DNA鉴定重点实验室。他正带领“DNA尖刀班”在基因图谱中追凶、在科技赋能中突破,让每一份沉默的证据都成为伸张正义的利器,让每一起积案的侦破都成为守护平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