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传承光荣传统 奋楫再立新功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04版:特别策划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观看朱晓光的寄语视频)

编者按

曾经,青春热血,枕戈待旦,以一腔赤诚保家卫国;如今,褪下戎装,不褪荣光,以赤子之心投身政法事业。变化的,是称呼与身份;不变的,是使命和担当。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和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燕赵政法队伍中这些“最可爱的人”,一起领略他们的骄人风采,聆听他们的真实心声。

对“精准”的追求始终如一

——记石家庄市冀中南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朱晓光

□ 鲍娜军

2025年夏,石家庄市冀中南地区人民检察院的办公室里,朱晓光的指尖在键盘上灵活起落,专注地校准着减刑数据。那力度与专注度,和20年前他在大西北戈壁滩校准导弹发射参数时如出一辙。作为河北省刑事执行检察专家库成员、“兴石先锋”获得者,这位三级检察官助理的人生,宛如一枚精准制导的导弹——从“军营绿”到“检察蓝”,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对“精准”的执着追求。

戈壁滩上的“精度密码”

2013年深秋,大西北戈壁滩上,狂风裹挟着沙尘,用力拍打着帐篷。朱晓光蹲在地上,用量角器卡着钢钉,神情专注:“45度,误差不能超过5度。”彼时,身为火箭军某部指导员的他,正带领连队参与“实战能力检验模拟对抗”,这是他们从东南沿海跋涉3000公里后的第47天。

在这片荒芜寂寥的戈壁滩上,“精准”是铁律,战术动作误差不得超过10%,发射参数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就连标语悬挂都要量到厘米级。“战场容不得‘差不多’,差一点就可能是生死分野。”朱晓光常常这样对战士们说。

第二战场的“转型攻坚”

2018年元旦后的首个工作日,朱晓光攥着司法考试成绩单,站在了石家庄市冀中南地区人民检察院的门口。对于他而言,这场转业前拼尽全力啃下的考试,仅仅是开启检察生涯的入场券,真正的考验,还藏在那一堆堆如山的卷宗里。

“导弹发射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办案同样也该有章法。”带着这样的想法,朱晓光开启了“716”模式,每周7天,每天16小时,全身心扑在案卷上。为弄清楚一个法律术语,他会追着老检察官反复询问;为熟练掌握办案系统,他吃饭时都对着空气比划操作步骤。半年后,他就独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审查报告。

2020年底,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要在冀中南地区检察院定制化配置,但朱晓光连相关的培训都没参加过。“元旦前保证能用!”他抱着笔记本,蹲在技术部门,把培训PPT拆解成200多个问题,一个一个地向技术人员请教,还用测试账号模拟操作100多次。最终,他提出的4条优化建议被最高检全部采纳,系统如期顺利上线。

2022年春,河北省第一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启动。当包含70个监督点、600余项参数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智能化法律监督模型”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同事们才惊觉:这位曾经的导弹工程师,已然成了“技术型”检察官。最终,这个模型斩获二等奖,是石家庄市唯一入围的作品。

高墙内外的“正义刻度”

“减刑不能只看监狱表现,还得掂掂罪犯良心的分量。”在一次检察官联席会上,朱晓光指着付某的案卷说道。原来,付某的账户里有零花钱,却拖欠被害人王某8万元赔偿款,导致其两个孩子被迫辍学。对此,朱晓光拨通了付某家人的电话:“赔偿不是一场交易,而是罪犯认罪悔罪的凭证。”最终,付某家人凑齐对王某的赔偿款。

这种对正义的执着追求,让朱晓光成了大家口中的“较真儿哥”。在审核一起诈骗犯减刑案时,他发现罪犯虽然缴了罚金却未退赔。“这就像导弹偏离靶心,程序再正确也没有意义。”他顶着压力提出纠正意见,并推动全省建立财产刑履行审查制度。

如今,在朱晓光的抽屉里,军校的校徽与检察徽章并排摆放,仿佛在诉说着他不同阶段的光芒。在2025年“兴石先锋”表彰会上,主持人念出他的成绩单:4000余件案件零差错,入省专家库,成为检答网解答专家。

寄语

在戈壁滩操作导弹时,我就认准“精准”二字,参数差一点都不行;现在办案子,还是这股劲,卷宗里的每个数字、每条法规,都得抠到实处。转业这些年,啃下司法考试,熬过“716”的日夜,琢磨大数据模型,都是想把手里的事干明白。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想守住这份踏实——不管穿军装还是检察服,对得住肩上的责任。经手的每个案子,得经得起看、经得住问。往后也一样,把每一步踏实,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分量,这就是我认准并要走到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