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为了那份沉甸甸的期待

日期:07-29
字号:
版面:第08版:警营·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董民生

回首三年扶贫路,我遇到的故事能装一箩筐,桩桩件件都深深刻入我的记忆,汇成一股股暖流和力量。我分包的是个小村,只有100多户400多口人,站在村西头喊话,村东头的人都能立马扭头朝这边张望。村东有一片茂盛的芦苇,旁边是大片的葡萄园。我刚到村的时候,老乡多以陌生的眼神看我,后来知道我是工作队第一书记,似乎又另眼相看,然而我知道,那分明是沉甸甸的期待。

语言沟通的挑战

我深知要为老百姓服务,就要融入群众,这第一关就是语言通关大挑战——说话不能“转”(zhuai),话题要接地气。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自认为对农村比较熟悉,但这么多年离开农村,乍一驻村还真不习惯,文件上提到的诸如产业、负债、辍学这些专业术语,以及豆制品、应季衣物等等正式却新鲜的称谓,很多群众听不懂。

在一农户了解生产收入情况时,我问他:“去年产业收入多少?有没有负债?”他眉毛上挑,瞪着眼睛反问我:“啥是产业收入?”我一拍脑门切换成家乡话:“年时个种葡萄,连同打工挣了多少钱?有没有窟窿?”他一听笑了:“不多不多,三万多吧,窟窿倒是没有。”所谓百人百性,什么样脾气的人都会遇见,入户走访难免遭遇闹心事儿。有一个老乡,当问及收入情况时,他不阴不阳地反问:“问这干啥?要报税啊?不够花的你给补?”嘿,这话说的!我一听,有点想着急,但这时候还真急不得,他不清楚咋回事儿,说明我工作没做到家。支书解围说嫑搭理他,改天再说。接下来我又跟他谈过几次,慢慢熟悉了,他给介绍了很多具体情况。后来,每次遇见,他都主动和我打招呼,感觉也挺有成就感的。

不得不说,语言沟通真是一门学问。村支书这个最基层的书记,说话办事那才是水平。村西边有一个土坑,里面堆积了很多垃圾和杂物,影响村容村貌,得把它填平了。支书立马接招,给一个有铲车的发小打电话:“三儿,啥时候有空儿,你叫铲车过来一下,把西边那个坑推两下子,不行给人家两盒烟哈。”把这活儿说得跟玩儿似的,第二天坑就推平了。当然,说话是一个方面,还有感情在里面,这水平还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历练。

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放到扶贫工作里还真是绝了。一张姓老人,80岁了,有两儿一女,生活有保障,但她的房子属于危房,得维修,可是老人就是不搬家,更不想和孩子住一起。劝搬工作一波三折,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搬家那天,我和队员帮着她收拾东西,她拿起一个盒子看一会儿,放下,又拿起一本书看一下,又放下,伤感地说:“这些东西没用了,以后孩子都得给扔了。”我赶紧安慰:“这都是您的宝贝,怎么会扔掉呢,放心吧,好好收起来。”我们小心翼翼地帮老人收拾物品,生怕磕碰到她的“宝贝”。房子修好之后,老人家欢天喜地搬回来,对我说:“还是自己的老窝儿住着得劲儿。”

最揪心的是赵某芝一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过世,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她最大的心事。说到家庭困难和以往经历,她数次哽咽。如何树立信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这一家来说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我说:“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有困难找我们。”每次走访,我和队员都从孩子的学习切入话题,她的话就明显多起来,有一次,当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她拿出奖状给我看,说:“孩子得了年级第一!”此时,她像变了个人似的,愁容一扫而光,说话也响亮了许多。

双向奔赴的感动

帮李大妈祖孙团聚的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天气格外凉爽。她丈夫和儿子都已去世,因婆媳闹矛盾,儿媳妇带着三岁的孙子改嫁,不让她和孙子见面。每说到此事,她都很激动,小孙子似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我和队员几经周折,终于解开了她和儿媳之间的心结,祖孙得以团聚。她一再说:“谢谢你们!”此时,我感觉和乡亲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改变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八十多岁的马某,老伴儿已去世多年,和两个五十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关键是两个儿子都不灵透,不识字,都没有娶上媳妇。家里卫生很差,衣服、棉花、粮食、农具等乱堆乱放,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我帮他打扫卫生,整理物品,像给小学生布置作业一样给他的两个儿子做示范、提要求,督促他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遇见他的儿子,问他家里卫生打扫得咋样,他腼腆得像小孩子一样,讷讷地说:“打扫了。”我说要去他家看看,他一愣,嘟囔着“俺这就去打扫”,说话间一扭头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几天后,当我们再次到他家走访时,院子和屋里的环境卫生已大为改观。

最有成就感的,就是修那条群众的“必经路”了。村北有一条400多米的土路,村民们接送孩子、采摘运输葡萄每天都要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制定了修路计划,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把路修好了。竣工启用的那天,很多村民骑着电动车来回兜风。我站在路边,和乡亲们一起看着平坦宽敞的水泥路,几位老乡围拢过来要和我们合影,伸出大拇指点赞,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一次走访时,正赶上采摘第一茬葡萄,我提前和帮扶户预约了见面时间,要了解葡萄价格和销路。到约定时间去了他家,大门敞开,人却没在。我和队员等了好大一会儿,才见他开着三轮回来了,车上放着一筐新采摘的葡萄。他头上冒着汗说:“知道你们要来,摘了点葡萄,这是头喷儿,水分大糖度高好吃,你们尝尝。”我说:“种葡萄很辛苦,不容易,我们不能要,这是规矩。”他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憨厚地一笑:“这不算啥!你们成天为我们忙乎,最好的葡萄就得给你们吃。”说着,他麻利地拿起一嘟噜葡萄,拧开水龙头哗哗地冲刷,递给我和队员。我们推辞不过,每人吃了几颗,称赞他的葡萄非常好吃。听到我们的夸赞,他开心地笑了,眉头的皱纹舒展开来,汗水顺着鼻梁滑了下来。

扶贫工作事无巨细,每一件都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实事儿。医保缴费、厕所改建、卫生整治、危房改造、小额贷款等等,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是和群众一起共同努力的过程。日子在一天天过去,我熟悉了村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熟悉了每一个帮扶重点户的情况。他们已不再单纯是我的帮扶对象,他们都是我的乡亲,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自己,因为我也在成长。他们不再以疑惑和陌生的眼光看我,当他们亲切地称呼我“书记”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真诚的目光。

村东那片芦苇经过夏天雨水的冲刷和浇灌,郁郁葱葱,非常茂盛,芦穗在风中摇曳,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我望着这片生命力无限顽强、随风摇曳的芦苇,似乎看到了乡亲们勤劳朴实的精神面貌和不服输的韧劲儿,他们就像芦苇一样,扎根泥土,使劲生长,日子总会越过越甜。

(作者单位:威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