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阜平县公安局 张新月
整理:张志青
抗战初期,阜平这片红色热土是一个让热血儿女冲破封锁,向往而奔赴的地方。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县成立,聂荣臻同志任司令员兼政委。11天后,聂荣臻司令员率军区机关迁至河北阜平,从此,这座太行山脚下的小县城,便成了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
1938年初,各根据地陆续建立起公安保卫组织,并普遍建立起了群众性保卫组织——人民自卫队,协助公安机关做好锄奸、维持地方治安工作。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扩大,为加强根据地公安保卫组织的统一领导,1939年6月25日,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在阜平县成立。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党一边战斗一边清奸除特。《阜平下庄村反国特斗争的经验》这份档案详细记述了我党在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智斗国民党特务的故事。
当时,阜平县一区凹里村的副村下庄村,是一个只有 11 户人家的普通村落,表面看似风平浪静,背后却暗流涌动。村民李应堂、抗勤干事王泽生等人,在造累税时故意少报迟报,并在动员群众义务兵役时,故意与村干部“唱反调”,甚至差点动手。这样的反常举动,不禁让我党人员起了疑心。
不久,国民党联办处的“先生们”搬来下庄村,表面上对老乡和蔼可亲,也在不同场合利用花言巧语宣称自己是一起抗日的,希望大家给予帮助,以此使干部群众放松了警惕。
然而,真正的破绽出现在反扫荡的烽火里。当老乡们背着铺盖逃进深山,联办处的人却在村里生火烧饭,几个“高级先生”也趁乱溜进敌占区,转眼就成了替鬼子喊话的汉奸。更荒唐的是,国民党县党部的康教生竟站在大白山顶,对着扫荡的日军飞机宣读“曲线救国”的传单。
种种迹象表明,下庄村已成为国民党特务破坏抗日的据点,开展反特斗争刻不容缓。我党认识到,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是斗争胜利的关键,于是便在凹里村组织了儿童宣传队,跳秧歌舞,打霸王鞭,节目语言以“童言无忌”作掩护,把反特宣传变成了人人会唱的顺口溜,令特务们想躲躲不开。
与此同时,区干部隔三差五来村里蹲在老乡炕头上“拉家常”,不讲大道理,只说所见事,就像剥玉米一样,一层一层地把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真面目给揭露出来。乡亲们渐渐明白,那些笑脸相迎的联办处人员,原来都是些“披着羊皮的狼”。
为对付“老狐狸”李应堂,区干部更是想尽办法。知道他爱喝酒,村长便借故拎着酒瓶子找他聊天,希望套出村里特务信息及证据,然而关键时刻他却突然酒醒、矢口否认。
眼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生产动员大会上,区派出所所长话锋突转,一边盯着台下的李应堂,一边一桩桩、一件件数着联办处的“旧账”,并质问背后是谁在撑腰?此时,李应堂的脸从红到白、从白到青,最后埋在膝盖里不敢抬头,而旁边几个“嫌疑分子”也跟着在发抖。
真正让局面打开的,是12斤消失的存盐。反扫荡时王仁章负责保管公盐,一夜之间少了12斤,谁问都说是“被老鼠啃了”。区干部抓住这个把柄,让治安员假装送他去区政府,半道上让村长出面当“和事佬”劝说,最终在政策高压和温情感化下,王仁章哆嗦着交出了国民党证,还供出村里有 11 个同党,并配合回村开展分化瓦解工作。没过三天,这些人捧着党证前来认错,连最顽固的王泽生都哭着说“都是李应堂骗了我们”。就这样,11个特务转眼瓦解了9个,剩下的两个也成了过街老鼠。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些党群一心惩恶锄奸的事例,使得根据地人民支援抗战的情绪十分高涨。联办处的人和阜平县党部的国民党员都感到十分恐慌,特务头子郝胜和潘元生也想潜逃投敌,但由于我党的严密监视和岗哨严查,特别是村里男女老少都成了“岗哨”,下地干活时捎带观察路上的可疑情况,在家做饭时紧紧盯着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就这样,任何一个国民党员和特务分子的行动都被秘密监视,想逃也逃不掉。
下庄村的故事像面镜子:特务再狡猾,也逃不过群众的眼睛;阴谋再隐蔽,也躲不过阳光的暴晒。下庄村反特斗争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智慧破解困局的经典范例。当年咱们用“发动群众、分化瓦解、精准突破”的招儿,在 11 户人的小山村打赢了反特战,今天依然要记住:人民群众,永远是守护平安最坚实的防线和最可靠的力量,这份来自战火岁月的斗争智慧,将永远照亮我们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