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叶
“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贵院法官杨莉芳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她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展现出专业素养、司法为民的情怀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这是一封来自农民工群体的感谢信,信里专门表扬了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法院法官杨莉芳。感谢信还得从一起装修合同纠纷说起。
公司不讲信誉
44万余元工程款被拖欠
2020年,张某带领工程队接下了某建筑公司的装饰装修工程,双方签订合同,约定最终的劳务报酬以实际施工完成的工程量为准。张某认为,这是大公司分包出来的活儿,能按工程量支付劳务费,心里觉得很踏实,于是带领工人起早贪黑地精心出工装修。施工期间,张某始终保持着与建筑公司工作人员的密切沟通,及时汇报工作进度。
“施工过程挺顺利的,前期的款项也都通过微信转给我了,但没想到工程完工后,他们却对剩下的44万余元装修款一拖再拖。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我自己的报酬不说,那些工人的钱我总得有个交待啊?”在和法官交谈中,张某难掩气愤。
起初,建筑公司还与张某商量如何支付剩余款项,但后来张某问的次数多了,对方索性不回复了,甚至还拉黑了他的电话号码。眼看要回装修款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张某心里越发没底。无奈,他带着微信聊天记录来到了崇礼区法院。
反复沟通无效果
调解程序走不通
该案涉及多名农民工权益且已拖欠三年之久,为尽快化解纠纷,做实“定分止争”张家口品牌全流程调解制度,崇礼区法院法官杨莉芳当即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能调解最好,早点了了我这点心事,我同意。”在杨莉芳提出调解建议后,张某痛快地答应。
根据张某提供的电话号码,杨莉芳拨通了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电话。“法官,我们公司现在的资金也周转不开,第三方也没给我们结算呢,这个钱还给不了。”没等杨莉芳详细沟通,对方就匆匆挂断了电话,当再次拨打时,电话却无法接通了。
本着尽快帮助农民工要回薪资的想法,杨莉芳又拨打了建筑公司另一位负责人电话,但对方给出了同样的说辞,甚至还主观地认为装修工程不合格,剩余款项未结是合理的。
沟通无果,调解不成,案件遂转入了审判程序。
证据链完整清晰
一纸判决息诉止争
程序转换易,但证据梳理难。原、被告的聊天记录打印出来整整有3大本,杨莉芳和法官助理逐条查看,从杂乱的记录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反复核对计算工程量,证据整理足足用了一天时间。
最终,她们梳理出来的聊天记录、装修款打款凭证、公司负责人签字的现场核对签证单,加之被告公司财务人员核算出的最终结算金额、欠付金额等,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开庭过程中,杨莉芳敏锐地把握住了案件关键点,详细列举证据,法理逻辑清晰、法条引用精准、判项合法合理。被告方在充足的证据和法律面前“低下了头”。
判决后,被告将所欠装修款44万余元及相应利息主动打至崇礼区法院账户,法院将案款转至原告张某账户。
收到案款后,张某立即通过电话向杨莉芳表达了谢意:“多谢你了,杨法官,悬在我心里3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电话那头,张某声音有些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