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杨志芳 田爱民)在家装消费日益普遍的当下,因装修款项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近日,保定市徐水区人民法院漕河法庭通过“情法理”深度融合的调解策略,成功化解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
被告李某与原告木门经销处签订家居采购合同后,陆续追加地柜、鞋柜等多项装修需求。原告经营者刘某依约完成货品交付,然而被告却以资金紧张为由,对尾款久拖不付。面对原告通过微信逐条列明的欠款计算明细,被告始终推诿,最终将矛盾推向诉讼程序。
案件进入漕河法庭后,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受邀全程旁听庭审。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做出判决,而是选择以“调解优先”为突破口。通过抽丝剥茧式的案情梳理,精准锁定双方争议核心——原告渴望及时回款,被告却有短期资金压力,同时双方对装修工程质量问题存在分歧。这一判断为后续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
庭审结束后,法官趁热打铁展开调解工作。在“背靠背”沟通环节,法官以共情姿态倾听原告创业艰辛,同时从经营风险角度引导其权衡诉讼成本;对被告则严肃阐明拒不履约的法律后果,通过失信案例警示与司法程序推演,唤醒其责任意识。人大代表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社会诚信建设、营商环境维护等角度进行劝导。
在“面对面”调解现场,法官以“装修合作本是信任之约,莫让金钱寒了人心”唤起双方情感共鸣;用“合同约定明确,履约付款天经地义”的理性分析重塑契约精神;借民法典中的条文释明法律红线,让被告直观认识到拖延付款可能面临的利息赔偿与信用惩戒。人大代表则结合基层治理经验,提出减免利息或部分报酬等可行性建议。
经过多轮调解磋商,双方各自让步终于达成和解:被告当场给付案款,原告主动放弃利息和部分报酬诉求。这一结果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为被告缓解了资金压力,实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