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了!要不是你们这么用心,这孩子就毁了!”日前,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三调联动”综合协调中心,郑奶奶攥着10岁孙子吴某的成绩单,眼睛里噙着感激的泪水。
吴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将吴某托付给奶奶照顾,电话成了维系亲情的惟一纽带。缺乏父母陪伴的吴某性格逐渐变得孤僻偏激,三年级时因频繁打架辍学。母亲将他接至保定姥姥家上学,可两个月后,他再次因顶撞老师逃学。转学回到鹿泉后,他的学习成绩仍然垫底。
“都是你不管孩子!”“你整天惯着他,能学好才怪!”电话里,郑奶奶与儿媳的争吵成了常态。婆媳间的怨怼像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压垮了吴某父母本就脆弱的婚姻。离婚后,吴某跟着奶奶生活,老人既无力辅导功课,也管不住叛逆的孙子,只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求助“三调联动”综合协调中心调解员。
“孩子的问题,根在家庭!”调解员崔银中、段彦波理清症结后,决定从学校、家庭、孩子三端发力,帮助“缝合”这个破碎的家。他们先走访吴某就读的学校,与班主任约定“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方案:课堂上特意提问简单问题,课后安排同学帮他补课,用作业本上的小红花重建孩子的自信。
学籍问题是另一道坎。调解员带着郑奶奶的委托书找到鹿泉区教育局,说明孩子的特殊情况,协调相关部门特事特办,为吴某补办学籍异动手续,确保他能正常参加期末考试。
最难的,则是让吴某父母参与家庭教育,携手将孩子拉回正途。“你们离婚了,可孩子还是你们的。”电话里,段彦波的话戳中了吴某父母的软肋。他一次次拨通电话,既讲孩子在学校的微小进步,也谈亲情缺失对成长的影响:“钱能慢慢挣,孩子的成长期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调解员还定期给吴某打电话,听他讲学校的趣事,帮他分析错题。这个沉默的孩子渐渐愿意开口倾诉了。一次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从30分涨到65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吴某第一次主动给父母打了电话。
这个微小的进步,成了家庭关系修复的契机。看到儿子眼里重新燃起的光,吴某父母在调解员的劝说下约定:男方换离家较近的工作,女方每月回家一次,共同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今年春天,两人办理了复婚手续,回家那天,他们特意带吴某去买了新书包。
“现在他放学就写作业,还会给我捶背呢。”郑奶奶再次找到调解员时,手里捧着的不仅是成绩单,还有孙子画的全家福。画上,四个小人手拉手站在阳光下,像极了这个被重新“缝合”的家。 鲍娜军 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