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文秀 王培沛)近日,武邑县人民法院通过组织“背对背”调解,成功化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息诉止争,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原告李某与被告贾某之间有着长期业务往来,贾某多次在李某处购买货物,双方约定按阶段进行付款。然而,在最后一次核对账目后,贾某未能将货款及时结清。截至今年5月,贾某尚欠李某货款17万元,双方多次沟通未果,李某向法院提起诉讼。
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认真梳理案情,随后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具体细节。法官从贾某处得知,双方之前就货物总价进行了大致核对,但是未就破损货物的价款进行扣除,为此贾某不认可李某主张的数额。根据贾某的意见,法官向李某核实。然而,李某不予认可,调解陷入僵局。对此,法官及时预定开庭时间,向双方当事人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
在等待开庭期间,法官没有放弃调解,仍在努力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起初,李某的态度还是非常坚决,表示自己曾多次与贾某沟通,因其态度恶劣导致心生抵触情绪。为此,法官决定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耐心安抚李某情绪,并向贾某释法明理,经过一番倾力斡旋,双方当事人态度明显趋于缓和。最终,李某自愿放弃部分货款抵顶破损的货物,贾某对此表示认可。
调解当日,双方就还款细节进行仔细商定后,签下了调解协议。随后,贾某带着现金与李某一起到银行将钱存至李某名下,双方完成了货款交接。至此,案件得以圆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