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法院聚焦应诉送达关键节点,创新性地将答辩状示范文本推广与诉讼文书送达深度融合,通过“送达文书+答辩指引”同步实施的工作机制,实现从“被动收材料”到“主动教答辩”的服务升级,为优化基层司法程序开启了新路径。
近期,在桥西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被告李某收到法院送达的应诉材料后,用手机扫描应诉通知书所附二维码,即获取各类纠纷的示范性答辩状。李某找到民间借贷纠纷的示范性答辩状,按模板指引逐项回应原告的诉讼请求,详细填写借款金额、利息约定、借款期限等要点,并附偿还借款转账记录作为证据。庭审中,双方争议焦点明晰,法院鉴于双方争议不大,当庭主持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庭后,李某表示:“送达时给的模板让我知道怎么‘说话’,不用花钱请律师也能把事说清楚,我填的示范性答辩状帮助我和原告对清账,达成了调解协议,真是不错!”
将答辩状示范文本推广“嵌入”应诉送达,本质上是把司法服务的关口前移,让当事人在诉讼起点就获得明确指引。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诉讼程序效率,提升当事人诉讼体验。 席娟 张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