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燕山深处的崎岖山道上,在太行山麓的农家院落中,有他们辛苦跋涉的身影;在冀东大地的繁华市场里,在古城正定的热闹街巷中,有他们穿梭奔忙的脚步。他们是政法干警、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同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他们不忘初心、信仰坚定,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值此“七一”之际,本报记者选取他们中的几名代表,集中展现他们立足本职、为民解忧的使命与担当。
一位老调解员的“两本账”
□ 鲍娜军 吴松
在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协会,有一位备受群众信赖的老调解员。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整齐摆放着两个本子:一个是记录党员生活的红皮笔记本,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为人民服务”;另一个是磨破边的调解簿,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经手的一件件矛盾纠纷。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也是他心里一直装着的“两本账”。他就是协会会长祁文芝。有着49年党龄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法治老中医”,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6月18日,祁文芝匆匆赶到三角村李家门口时,屋里正闹得不可开交,老两口与俩儿子为房产问题已经争吵了十年,村党支部书记调解时差点被打。祁文芝推开门,只见老二正指着大哥要说法,气氛剑拔弩张。祁文芝跨前一步,大声说道:“大夏天的,快别吵了,我来给你们算一算以往的账!”说着,他翻开调解簿,开始一条条地梳理:“你爹住院,老大垫了三千,老二媳妇伺候了七天,这账不能只算房本……”
从上午9时到中午,祁文芝让兄弟俩轮流诉说委屈。当说到母亲半夜磨豆腐供他们上学时,老大突然红了眼眶,哭了起来。“你娘就盼能好好听你们哥俩喊句‘娘’。”祁文芝语重心长地说。屋内一片沉默,许久之后,老大和老二相视而笑,以往的恩怨在这一刻随之化解。祁文芝为哥俩搭上了“连心桥”,一家人意见没了。笑声中,祁文芝将哥俩的手和他们爹妈的手紧紧攥在了一起。
祁文芝调解完这起纠纷,刚回调解室坐下,就见刘女士眼圈通红地进了门。原来,她的安装队给孙先生装背景墙时存在瑕疵,对方扣了1000元,还扬言要砸墙。祁文芝迅速拨通电话,孙先生在电话那头火气冲天:“刚装好的墙裂了缝,想拿钱了事?”
祁文芝走到窗边,温声细语道:“若是起诉,光律师费就得两千。您要是信我,让她带师傅修,修不好我赔。”挂了电话,他拽着安装队队长就往现场赶。当孙先生带着锤子站在楼下时,祁文芝向他细细介绍维修方案。孙先生盯着他的党员徽章看了半天,突然扔了锤子:“祁叔,我信您!”后来,刘女士送来一篮西红柿,祁文芝咬了一口,酸甜直抵心底。
整理案例时,祁文芝翻到了2018年追欠薪的记录。那一次,三十多个工人堵门讨薪,他大声喊:“你们的事我管到底!”接下来的三天三夜,他熬红了眼。直到看着工人们攥着钱掉泪,他才松了口气。
每天下班,祁文芝都会把两个本子并排放好。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指着两个本子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守在一线。”
窗外夏风阵阵,吹得调解室的窗帘哗哗作响,祁文芝翻开调解簿,笔尖划过纸面时,似乎又听见当事人和解时的笑声。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
□ 本报记者 王絮冬
在承德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群守护者,他们凭着一片忠诚扎根基层,付出满腔热忱服务群众,以钢铁意志守护万家灯火。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公安局棋盘山派出所所长穆国强正是其中一员。他用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化作守护山区平安的坚实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民警的时代担当。
在棋盘山派出所辖区,哈里哈村的王大爷至今难忘去年冬天那个下着暴雪的上午。穆国强背着深蓝色的警务背包,踩着没踝的积雪叩响他家木门。“大爷,咱们补办身份证得采集指纹,天太冷,道也不好走,您没法过去,我就把设备带来了!”穆国强蹲在土炕前支起便携式采集仪,却发现老人因类风湿关节炎手指蜷曲,指纹纹路模糊不清。
“不急,咱暖暖手再试。”穆国强轻轻地把老人的手裹进自己的棉手套里搓了搓,又赶忙从背包里掏出仅剩的一片暖宝宝放在仪器感应区。窗外风雪呼啸,屋里煤炉噼啪作响,穆国强反复调整角度采集了17次,直到系统显示“匹配成功”。临走时,王大爷哽咽着说:“小穆啊,你比我亲儿子都上心!上次为办医保,你背着我跑了三趟镇里……”
自从穆国强来到棋盘山派出所,这样的“上门服务”时有发生。在沙里把村的陡峭山路上,他曾背着设备摔进雪坑;为给卧病在床的独居老人办证,他趴在炕沿边用手机打光;为给商户调解纠纷,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那些装着指纹膜、户籍表格、调解材料的牛皮纸袋,如今整齐地码在档案室的“便民服务专柜”里,封口处还留着泥土和草籽的痕迹——那是他翻山越岭的印记。
又是一日晨光起,当新的朝阳染红棋盘山时,穆国强正带着民警穿行在走访的山道上,背包里不仅装着法治宣传手册,还有为独居老人准备的降压药。
五年时光,他在山区默默耕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名党员民警用脚步书写的“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无声誓言。
“果警”小张的“百宝袋”
□ 本报记者 吴艳丽
刘卫峰
6月17日上午,唐山市路南区天地福农水果批发市场内熙熙攘攘,身着警服的“果警”小张像往常一样拎着手提布包穿梭在人群中。
“张姐,你的居住证办好了,我帮你取回来了。”在商户张春艳的摊位前,小张从布包里掏出崭新的居住证递了过去。“一看你拿着‘百宝袋’过来,我就知道有好事儿!”张春艳笑着说。
小张名叫张彩杰,是唐山市公安局路南分局女织寨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也是一名党员。因每天服务水果批发市场内的数百名“果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果警”小张。
小张的布包被“果商”们戏称为“百宝袋”,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包里总是装着他们需要的各种“宝贝”——刚刚办理好的身份证、外地群众居住证、防诈宣传折页、消防安全手册,还有印有“局长信箱”二维码的便民联系卡等等。这些“宝贝”关系着“果商”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和好处。
说起小张手中的“百宝袋”,还要追溯到去年12月。当时,“双节”临近,市场里一片繁忙。“刘哥,你的居住证啥时候有空去派出所办一下吧。”“小张啊,你看我这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进货、理货、卖货,实在是抽不出时间呐!”
“水果市场外来人口多,办理居住证是大家的当务之急,但‘双节’之前是‘果商’们最为忙碌的时间段,大家也真的是难以抽出时间。”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张彩杰思考着,怎样才能变“两难”为“两全”?
“有办法了!既然大家没有时间往返,那我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啊!”
想到就做,说干就干!张彩杰拿起自己的布包,来到需要办理居住证的商户摊位前,从收集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到协助填写申请表,再到跟进制证进度,他全程跑腿代办。居住证办好后,他第一时间送到商户手中。“小张真是把事儿办到了我们心坎上!”“果商”们对张彩杰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已有60余份居住证通过“零跑腿”服务顺利交付。
张彩杰的手提布包,不仅是居住证办理便利的载体,更是一个“移动服务窗口”。身份证领取等涉及公安业务的,他都主动帮忙代办。张彩杰的这一举动不仅为商户们提供了方便,更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6月16日,张彩杰去给商户们送证件时,正好碰上一场激烈争执。进货商情绪激动地指责批发商的部分水果腐烂,要求全额退货;批发商则坚称这批货是特价处理的尾货,交易前已明确告知“概不退换”。双方僵持不下,气氛紧张。
见此,张彩杰主动上前调解,仔细检查退货样品后发现,虽然少量水果表皮受损,但大部分仍符合食用标准。他耐心劝导:“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批发商可以适当补偿部分货款,进货商也体谅下尾货的特性。”最终,这一折中方案获得双方认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社区民警,张彩杰的工作做得很务实,在创新服务上有好思路。”在女织寨派出所所长王庆忠看来,张彩杰的创新服务远不止于一个布包。“他把警务室变成了服务群众的‘便利店’,把调解工作做在了矛盾发生的第一时间。”
如今,在天地福农水果批发市场,“有困难找‘果警’”已经成为商户们的共识。张彩杰和他手中的“百宝袋”依然每天出现在市场的各个角落,继续书写着为民服务的新故事。
“太行木兰”播撒法治种子
□ 本报记者 王智勇
6月27日,在河北省妇联和省女法官协会、省女检察官协会、省律师协会联合举办的河北省“木兰有约”燕赵巾帼法治宣讲活动十周年风采展示中,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环保庭庭长李虹、邢台市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温可红、河北正扬时代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慧新,因在法治宣讲领域的优异表现,被确定为“木兰有约”燕赵巾帼法治宣讲活动十周年风采展示宣讲组合。这三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党员法治工作者,因“木兰有约”法治宣讲活动结缘。十年来,三人的普法组合——“太行木兰”深入乡村、社区、学校,辛勤播撒下法治的种子。
她们一次次走进宣讲课堂,并拓展宣讲形式,参与到具体案件的释法工作中。温可红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时,发现案件受害人的三名子女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之后,其中两名孩子的抚养人——他们的父亲,顺利领到了救助金;而另一名孩子的抚养人——孩子的姥姥,却因误解迟迟未领取。为解开老人心中的疑虑,“太行木兰”进行了一场特殊宣讲,重点围绕一份抚养协议书展开。她们将两位抚养人邀请到村委会的会议室,张慧新当场起草了一份抚养协议书,李虹和温可红结合协议书的条款,向老人耐心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协议书的约束力以及执行方式。最终,老人明白了国家司法救助的真实用意,心中的疑虑随之消散,并欣然领取了救助金。之后,李虹、温可红和张慧新多次到村中看望孩子们并送去慰问品,孩子们在家里墙上贴的奖状成了她们最欣慰的回报。
这只是“太行木兰”在法治宣讲中的一个事例。在各自的领域,她们三人都以播撒法治光芒、推动法治进步为己任,结合本职发挥着光和热。
温可红曾顶着“全国首例命案认定一般防卫”的压力,对受辱反杀施暴者的董民刚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份勇气源于她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不能让受害者替施暴者买单!”该案被写进最高检工作报告,并成为电影《第二十条》的原型之一,激励着无数法律人坚守正义。
李虹常常在判决书里援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喻人化解各类纠纷。她曾受理一起案件,一位九旬老人将七个子女告上法庭,控诉他们不孝。李虹没有简单判决,而是顶着烈日一次次登门调解,请村干部、亲戚共同劝说。当子女们终于认错却对赡养方式争执不下时,她在判决书中援引《礼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劝导子女尊重母亲的意愿。最终,这份充满温情的判决书彻底解开了全家人的心结。李虹还推动彩礼返还规则写入国家司法解释,用法治力量守护公平与正义。
张慧新以律师的角度洞察人心,让司法救助跨越亲情鸿沟。“夫妻离婚,孩子跟谁?”“土地补偿款,出嫁女能不能分?”张慧新总能用“大白话”把法律难题讲得通透。文章开头的宣讲案中,张慧新洞察到孩子姥姥的误解,敏锐捕捉到老人深藏的担心,拉着村干部分头疏导,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耐心融化坚冰。签协议那天,老人抹着泪念叨:“这‘木兰’闺女懂咱的心!”张慧新作为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还将这一抚养案搬上了全国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