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毒品,是社会的毒瘤,吸食毒品害人害己。而今,新型毒品以各种伪装出现。禁毒,任重道远。我省政法机关发挥各自职能,以智慧守护、法治亮剑,为群众构筑防毒长城。今天,本版精心策划,从宣传打击、机制创新、帮扶故事、科技赋能等角度组织稿件,立体化展示我省政法机关在禁毒工作中科技理性与司法温情并用,构筑防毒禁毒长城的工作实践。
AI机器人
帮她们戒除“心瘾”
□ 讲述: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主任 韩洁
整理:本报记者 张世杰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见证了无数戒毒人员与“心瘾”搏斗的艰辛历程。在传统心理矫治方式面临瓶颈时,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的引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戒毒人员重塑心灵的道路。
“我不敢见女儿,她都17岁了……”戒毒人员姜某第一次坐在AI心理咨询室里,手指紧紧攥着座椅扶手。姜某入所初期表现积极,却在出所前突然频繁与人冲突。传统谈话中,她总是回避核心问题,直到AI心理机器人“小新”出现。
“小新”通过角色交换技术,让姜某在不同颜色的椅子间切换,扮演自己和女儿。当她坐在代表女儿的蓝色椅子上时,哽咽着说出:“我知道你吸毒,只是没拆穿……你只要好好的就行。”那一刻,姜某的生理指标通过手环实时传输心率变化,身体压力指数降低……咨询结束后,她的抗压能力评分提升。“我第一次觉得,女儿是爱我的,我得为她戒了毒。”姜某说出了心里话。
这样的改变并非个例。在我们所,像姜某这样通过AI心理干预重获信心的戒毒人员已有100多名,满意度达97.8%。
AI心理机器人为传统心理咨询工作注入新活力。作为民警兼咨询师,我们有时会面临戒毒人员的信任壁垒,而AI以“价值观中立”的倾听者人设,能建立更纯粹的支持关系,让她们更愿意敞开心扉,接受心理矫治。
同时,AI心理戒毒干预系统还具备学习和优化能力。它会根据每次心理干预的效果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干预方案,确保每一次干预都能达到最佳效果。2023年,《人工智能心理机器人在心理矫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入选全国司法行政戒毒优势教育戒治项目,并在全国成果展示活动中引发关注。
戒毒之路漫长,但科技的赋能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当姜某出所前再次走进AI心理咨询室,从容演练与女儿相见的场景时,当戒毒人员通过数据反馈看到进步时,我们确信:以AI为翼,以科学为舟,定能载着更多迷失的心灵,驶向重获新生的彼岸。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性与科技交织的温暖力量。
以智促治 易制毒化学品监管全覆盖
□ 于波 张志青
“刘队,我们公司这批原材料备案怎么操作?”“我给你传了个文件,是企业办理许可证及备案证明的流程图。”近日,保定市公安局徐水区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刘世杰在微信工作群里收到某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的咨询信息,立即进行了回复。
保定市公安局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易制毒化学品企业监管模式,从培训、监管、服务等方面入手,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优化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构建完善全要素监管易制毒化学品企业体系,既护航企业发展,又实现监管制毒物品全覆盖,近年来未发生易制毒化学品流失。
为了更好地加强监管服务,保定市公安局各分县局禁毒大队均和辖区企业、相关部门建立易制毒化学品企业交流微信群。审批人员加入微信群,24小时在线,接受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咨询、求助。
全市各级禁毒部门精准施策,依托全国“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服务平台”,健全“线上巡查+线下检查”双机制,现已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对易制毒化学品销售、运输、购买许可审批手续全流程线上办理。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根据实际需求随时在网上提交申请,经公安部门审核备案,就能直接从网上打印许可备案证明。“从申请到审核通过,办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民警介绍。
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保定市公安局各级禁毒部门建强监管监测数据链,对全市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实行联网管理,实现对产品购买、运输、使用、仓储环节的无缝监管,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购买(运输)备案证明核查核销率均达到100%。同时抓好易制毒物品可追溯工作,实现易制毒化学品从出库到运输再到入库全过程可追溯闭环管理,对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出入库等实现全链条管理。
他们还集中开展清理整治化工产品、医药和物流市场督查专项行动,对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加强实时监测、定期检查,及时消除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的隐患,为企业生产经营增设“安全屏障”。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保定市公安局各级禁毒部门对全市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实现了全覆盖管理、全流程监控、全时段服务。
科技赋能
禁毒教育有趣有料
□ 本报记者 孙继增
“这种宣传形式太有趣了,让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学到了很多禁毒方面的知识。”6月13日,邢台市三中附小五十余名学生来到邢台市襄都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参观,接受有关毒品知识的宣讲,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给予好评。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呢,让我们走进襄都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一探究竟。“我们这个中心是2024年5月30日正式揭牌启用的,共有十一个板块,其中第八个板块是毒品知识宣传区。”襄都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苏玉敏告诉记者,该中心改变了传统宣传教育的“我讲你听”单一模式,采取沉浸式、互动式的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展示了集阅读、视听、模拟体验、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边讲边学边欣赏”多元化法治教育场景。
“我是冰毒,能让你陷入虚幻的兴奋,长期与我为伴,你会出现偏执、暴力倾向……”“它们是‘恶魔’,离它们越远,我们的生活越美好……”苏玉敏介绍,该院新媒体团队联合邢台学院表演系的同学,共同策划录制了一个短视频作品《珍爱生命 远离‘恶魔’》,生动展示了毒品隐蔽存在的形式和沾染上毒品后的人生变化,揭秘了暗处存在的隐匿威胁如同恶魔一般觊觎着人们的生活。
我省检察机关禁毒宣传形式的创新,襄都不是个例。蠡县检察院融合经典IP与AI艺术,探索禁毒普法新表达,精心打造了两项特色鲜明的创新项目:原创开发了《西游禁毒风云》系列漫画,以经典叙事焕发普法新活力,通过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自然揭示毒品的伪装性、危害性及法律后果;利用AI绘画工具生成了两幅主题为“花本无邪,心向清明”的禁毒警示水墨风格漫画,通过AI强大的构图和风格化能力,探索如何用水墨的意境美表达“自然之物本无善恶,人心选择方定乾坤”的核心禁毒理念,以经典IP的亲和力与科技互动的吸引力,增强了青少年群体的接受度和参与感。
省检察院第二检察部相关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在精准打击涉毒犯罪的同时,禁毒宣传教育形式不断推新,漫画、歌曲、话剧等融入地方特色元素的禁毒题材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推动了禁毒宣传教育的特色化,为构建无毒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着检察力量。
“知心姐姐” 以大爱塑新生
□ 讲述:省法院刑二庭法官助理
孟亚楠
整理:本报记者 李胜男
当六月的风掠过燕赵大地,在河北省“知心姐姐”戒毒帮扶志愿者微信群里,跳动的消息框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姐姐”们或是隔着屏幕敲下关切的话语,或是奔赴街头巷尾与“妹妹”们相见;或是围坐一堂,总结帮扶成果、破解难题;或是走进社区、学校,编织起禁毒的防线……这一切,对我而言,已是第6个年头的约定,也是见证“妹妹”小璇(化名)重获新生的第5个春秋。传递爱心,点亮心灯,这是我们帮扶的初心。
记得初次接触小璇时,她才26岁,却已是“二进”戒毒所了。2020年,她出所后去了另一个城市,地理距离横亘在我们之间。怎么才能有效地帮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知心姐姐”们化身“智囊团”,头脑风暴后,我决定从关注、了解入手,一套“三步走”的帮扶方案应运而生。
第一步,我化身“云端守护者”,在微信上常与她聊天,给她所发朋友圈的内容点赞,为小璇筑起情绪的避风港。得知她找到了工作,我立刻送上鼓励:“小璇,靠双手打拼的你超棒!”对于她感情世界的涟漪,我像知心好友般宽慰:“感情是一辈子的事,慢慢看,不着急。”第二步,我以平等的视角与她交流,不说教、不评判,而是用接纳与肯定,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她的自信心。第三步,我化身为“底线卫士”,出所建档、定期检测,每一个环节都紧盯不放。当得知她的检测结果“一直阴性”时,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那份欣慰,比自己取得成绩还要欢喜。
大爱塑新生,这句话在小璇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当她顺利结束三年社区康复,当她将人生最重要的日子——婚礼定在6月26日,当她为小家庭起早贪黑奋斗时,我知道,这个曾深陷毒品泥潭的姑娘,凭借强大的毅力,终于挣脱了枷锁,在阳光下昂首阔步。她的蜕变,是我们携手奋斗的勋章,更是对“知心姐姐”帮扶工作最好的褒奖。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这段与小璇携手同行的时光,让我对禁毒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愿每一个“小璇”都能在人生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而我们,这群“知心姐姐”也将继续用爱与责任为更多人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