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新征 刘彬)6月14日,在定兴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室内,原告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与被告某花卉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分坐长桌两侧,在承办法官的智慧斡旋下,双方七年的积怨得以化解,最终实现了共赢。
2018年3月,原告与被告签订了土地承租协议,原告将厂区内46.2亩空地租给被告用于苗圃经营,年租金为6930元,首年免租。然而自2019年3月起,被告停止支付租金,但双方的合作关系并未就此终止。
2021年4月,被告在移栽苗木时不慎损坏地下供水管道,因未及时修复导致草坪大面积枯死,给原告造成3000元财产损失。此外,被告曾就未填平树坑事项出具过书面保证,承诺未履约自愿赔偿10000元,但这份保证也如石沉大海。多重违约之下,原告最终诉至定兴法院,要求与被告解除合同,并要求被告恢复土地,支付各项拖欠款项总计56898元及承担诉讼费用。
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仔细查阅卷宗,敏锐察觉到一纸判决虽易,但后续的土地恢复、苗木移除、执行到位等难题可能让双方陷入更漫长的拉锯战,甚至导致土地长期荒置,形成“双输”局面。此外,承办法官还敏锐捕捉到三个关键信息:一是核心诉求差异,原告核心需求在于收回租赁土地及弥补经济损失,被告虽在资金方面存在困难,但其土地上生长的苗木本身具有一定价值;二是双方存在其他历史关联案件,关联案件判决原告需向被告支付一定款项;三是互负债务现实,双方实质上互负金钱给付义务。
承办法官精准把脉,创造性地提出“三步走”调解方案。一是“树”抵差价,一揽子解决苗木所有权与经济损失问题。承办法官引导双方正视苗木价值。基于关联案件中原告需支付的款项,经最终核算,原告需向被告支付10000元作为差价款,而被告在租赁土地上的苗木所有权归原告所有。此举一举两得,原告免除了监督移除、恢复原状的巨大成本和不确定性,直接获得土地及附着物的完整权益;被告则获得了部分资金,盘活了无法带走的资产。二是票据即时清结,消除隐患。为确保10000元差价款支付的规范性和税务合规,承办法官要求被告向原告开具同等金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完成交付,体现调解方案的法律严谨性。三是关联债务折抵,彻底了断纠纷。承办法官巧妙地将本案与关联案件判决联动处理,明确关联判决中原告应付被告的款项与本案原告主张的各项债权进行相互折抵。经折抵冲销后,双方互不负债务。这一步彻底斩断了双方在其他案件中的纠葛,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调解方案一经提出,双方态度便有所松缓。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一致并当庭履行完毕。原告现场将10000元差价款支付给被告,被告同步开具并交付了10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双方确认所有关联债权债务全部折抵清结。
随着最后一个环节的完成,原、被告双方负责人的手终于握在了一起。曾经横亘在两家企业间长达七年的裂痕,在承办法官的调解下成功弥合。原告负责人如释重负:“纠缠了七年,土地终于能完整收回来投入生产了!”被告负责人也坦言:“资金压力大,法官的方案让我们甩掉了包袱,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