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军红
芒种过后,家乡的小麦陆续进入收割期。在这收获的季节里,不由地让我忆起儿时父老乡亲们扬场收麦的场景。
那个年代,乡亲们收麦前先要清理出一个打麦场地,也就是先将偌大一块地的小麦用镰刀割掉或用手拔除。然后,将这些麦子捆成捆,置于一旁,先腾出来地块儿,再用生产队的牲畜拉着碌碡反复碾轧。收拾这块儿场地期间,为了将地面轧得硬实些,还要不断泼上一些水。这样将整块地轧实了,打麦场也就成型了。
接下来,就是把生产队所有地块儿里收割成捆的小麦,用马车、人力车运到打麦场来,将带着麦穗的麦秆分散摊成一大片,俗称摊场。然后,就是用牲畜拉着碌碡,反复碾轧。为了将小麦彻底脱粒,还需要不断地挥动带有三个或四个木齿的木杈翻动被碾过的小麦。这就是乡亲们口中所称的碾场、翻场。
待将摊开的所有麦秆反复碾轧完后,再用木杈把轧得酥烂的麦秸挑到一起堆成垛。剩下的只有麦糠麦粒混在一起的“半成品”,再堆成堆。接下来的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开始了——扬场。
扬场时,得侧逆着风扬。此时,一人用木锨把混着麦糠的麦粒,一下接一下地铲入用柳条编成的簸箕里,向上方高高扬起,泼撒出去。此时,借助风力,轻飘飘的麦糠飘向一侧,稍重的麦粒则借助自身的重力,呈斜抛物线落向地面。随着一簸箕一簸箕糠粒的扬出,麦粒就在地面上形成一条长长的“山脊”。当然,一次扬场,不可能百分百分离干净,少许未脱净的麦穗头,还需要捡出二次碾轧,再重复扬场这道工序,直至颗粒归仓。
收麦,从打场、摊场、碾场到翻场,这都是铺垫。通过扬场,将麦糠麦粒分离开来,才是夏收小麦的最终结果。那个年代,收获庄稼全靠一把子力气来完成。就拿扬场这项农活儿来说,在炎炎烈日下,抑或借着麦场上的临时灯,双手不停地装、扬、簸、搂,一刻不停。飞扬的麦糠夹杂着尘土,落得干活儿的人满脸满身都是,还有那汗水湿透的衣衫。
昔日,乡亲们扬场收麦的场景,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推行不复存在。但曾经的那般场景,已经融入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作者单位:定州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