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征
当冰冷的金融借款合同遇上复杂的亲情关系,法官该如何守护公平又传递司法温度?近日,霸州市人民法院成功处理一起特殊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名义贷款人张某被银行起诉逾期还款,而实际购房者却是其姑姑。承办法官抽丝剥茧厘清法律关系,从亲情修复角度出发耐心组织双方调解,最终化解了债务危机,更让濒临破裂的亲情得到修复。
借名购房
贷款逾期引发亲情危机
张某的姑姑系外地人,多年前,因条件限制无法以自己的名义在霸州购房,考虑到侄女符合购房条件,于是就与侄女商议。当时,张某大学刚毕业且一直与姑姑关系很好,就同意以自己的名义签订购房合同。张某的姑姑支付了购房首付款,并承担每月的房贷。
“那时候姑姑说,等能办理过户了就立马去过户。”张某回忆道。
张某的姑姑回忆说:“张某上学的时候就住在我们家里,拿她当亲闺女一样对待。”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姑姑婚姻破裂时被彻底打破。婚姻纠纷的巨大压力让姑姑心力交瘁,无暇顾及房贷。银行以逾期还款为由将张某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购房贷款合同,一次性偿还剩余贷款本息。
收到传票的张某满心委屈,觉得自己好心相助却无辜受累,同时担心自己年纪轻轻就留下不良征信记录,一气之下不再接听姑姑的电话。
张某的姑姑本就深陷离婚官司的泥潭,对张某既心生愧疚又难免伤心。原本亲密的姑侄关系,因这起纠纷变得剑拔弩张,亲情降至冰点。
法官调解
打开“心结”修复亲情裂痕
承办法官了解基本案情后认为,如果简单判决,不仅债务纠纷难解,一个家庭的亲情纽带也可能就此断裂。为此,承办法官决定以调解为突破口,既要化解矛盾,又要抚平双方当事人内心的创伤。
因为张某与其姑姑都在外地,为了方便当事人,承办法官采取电话、微信、短信的方式进行沟通调解。起初,调解并不顺利,张某情绪比较激动,表示必须让姑姑把银行的欠款还清或者把房屋更名。张某的姑姑也是经常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
“张某的姑姑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而张某完全被愤怒的情绪掌控了。”承办法官说:“但是能感觉出她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只是被眼前的困境遮蔽了。”
为此,承办法官并没有急于推进案件的调解,而是耐心倾听张某姑姑哭诉婚姻破裂的痛苦、经济压力的沉重,用温和的话语安抚她濒临崩溃的情绪,并提醒她“亲情需要经营,遇到问题要积极沟通,而不是让误会不断加深”。
另一方面,承办法官对张某的委屈表示理解,从法律角度详细解释其作为名义贷款人的责任和风险,同时引导她换位思考,“血浓于水,如今家人遇到困难,应该互相扶持”。
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承办法官逐渐打开了双方的“心结”。
案结事了
当事人写信表达谢意
承办法官向银行说明了案件的特殊性,指出实际还款人张某姑姑有还款的意愿,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经过协商,银行同意张某姑姑偿还逾期款项后,继续履行合同。张某也如释重负。
近日,霸州法院收到了张某姑姑的感谢信。她工工整整地写道:“几个月以来,我的案件一直困扰着我,让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身体和精神几近崩溃。然而,贵院法官马燕的耐心沟通和温暖关怀,让我对法律公正有了更坚定的信任,让我重新对今后的生活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