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8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法官解心结 三万元借款当庭给付

日期:06-11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张新征 刘彬

友情可温暖彼此人生,也可因债务纠纷蒙尘。6月3日,在定兴县人民法院调解室内,一场情理法交融的调解,让濒临破碎的友情重焕生机,3万元现金的当场给付,解开了缠绕双方当事人多年的债务心结。

2020年,冉某以家中房屋急需修缮、家人需赴外地看病为由,多次向好友马某借款。同年1月4日至7月31日,马某通过微信转账向冉某出借总计4.5万元。但双方约定的还款期限到期后,冉某以各种理由搪塞,拒不还款。无奈之下,马某将冉某诉至法院。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仔细研读卷宗,意识到若一判了之,虽能断一时是非,却可能激化矛盾。为彻底化解纠纷,法官决定将调解作为破局首选方式。

调解初期,场面一度凝滞。冉某言辞闪烁,反复强调自己手头拮据,对还款日期避而不谈;马某则表示双方为多年好友,对于冉某拒不还款的行为十分失望。

见此,法官并未急于求成,转而采用“背靠背”策略,分别与当事人开展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法官的耐心沟通下,冉某终于吐露了部分实情。原来,冉某家中确有病人需长期治疗,经济持续吃紧,其自知欠款数额已累积过大,一时难以承受,索性消极躲避,陷入了“无力偿还-回避催收-债务累积”的恶性循环。法官洞悉症结后,从情理法多角度对冉某展开劝解:“在法律上,你们两人债务关系清晰明确;在道德上,欠债偿还也是基本诚信,若你拒不履行,不仅辜负朋友当年雪中送炭的情义,还将面临强制执行,甚至被纳入失信名单,今后贷款、出行会处处受限。”同时,法官还向冉某出示了相关法律条文。法官的话语与眼前的法条如重锤敲在冉某心头。

安抚马某时,法官则侧重引导其理性思考诉讼成本与最终效果:“我们理解您多年追讨的委屈与不易。然而,判决后若对方确无足够财产可供执行,权益实现仍需等待。若能通过调解达成可行方案,让资金早日回笼,岂非更务实之选?”法官的话悄然平复着马某心中的焦躁。

待双方情绪稍稳,法官重新开始“面对面”沟通。法官不再局限于冰冷的欠款数字,而是引导双方回望当年彼此扶助的温暖瞬间:“当年冉某家中修房、亲人看病,马大哥您二话不说一次次转账,这份情谊,难道不值得大家再给彼此一次机会,共同寻求出路?”此言一出,双方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往昔情谊的暖流悄然冲淡了眼前的利益坚冰。

在法官的调和下,双方开始艰难而务实的协商。围绕冉某实际偿还能力与马某可接受的底线,法官来回沟通,耐心撮合。在法理框架下,法官反复强调诚信践诺的重要性;在情理层面,则不断呼吁双方珍视友谊,相互体谅现实处境。经过数轮推心置腹的沟通与权衡,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冉某一次性偿还马某30000元,其余款项马某自愿放弃。这一方案既正视了冉某当前的实际困难,也最大程度保障了马某的核心权益。

协议达成当日,在法官见证下,冉某当场筹措现金30000元交付马某。接过款项的那一刻,马某感慨万千,冉某亦如释重负,主动伸出手去。两只手重新握在一起,纠缠数年的债务死结终于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