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9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战士的脸盆

日期:06-10
字号:
版面:第08版:警营·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 梁桐纲

“你知道这洗脸盆,除了洗脸、洗脚,还有和馅吗?”在电影《荣耀》中,主人公杜超教育误入陷阱的少年李洛时的一句话激起了我有关脸盆的军旅记忆。

1974年的深冬,祖国北部边疆乌兰察布的大山里,多了一队从内地应征入伍的青年战士,一个个十七八岁稚嫩的脸庞上充满着青春的阳光。在我们结束新兵连训练分兵到作战连队时,每个战士的背包后面,比入伍时多了一个搪瓷脸盆。那时,部队以山间作战阵地为据点,以各作战连队为单元,星罗棋布般驻扎在大山深处的沟沟壑壑,以阵地为家。无论机关还是连队没有专门的洗漱间,更谈不上有水管、淋头、瓷盆等。干部战士们洗脸泡脚、刷牙接水、擦背温水、洗衣盛水等等,全靠着这个搪瓷脸盆。在野战军战士的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脸盆不止充当着如此众多的角色,电影《荣耀》中说的用洗脸洗脚盆来和馅,则是这个多用军盆担当的另一角色,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不是凭空造作。

1975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部队在战备值班中休整一天。按照规定,部队节假日伙食改一日两餐。上午九点早餐时,连值班员在饭堂高声宣布:“今天改善伙食包饺子,下午以班为单位到炊事班领馅领面,谁先包好谁先煮。”在食品供给相对匮乏的年代,戍边的战士们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水饺实在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快到领馅的时间了,班长让我准备脸盆,和另外一名战士去炊事班领馅领面。由于不同年份入伍战士发的脸盆式样不一,黄的、绿的,还有花的,我选了两个碰掉瓷面较少的脸盆,用清水洗了一下,将水渍擦干,与战友直奔食堂后满载而归。年轻的战士们充满着智慧,面,在脸盆里用温水和好;擀片,没有案板,拆开木制子弹盒反过来用;没有擀面杖,削圆的干树枝都派上了用场。饺子包出来了,没有盖帘盛放,一个个脸盆底撒上面粉便闪亮登场。在炊事班大铁锅腾起的水雾中,煮好的饺子又盛回脸盆里。战士们吃着热腾腾、香喷喷的水饺,一个个犹如过年般快乐。

其实,边疆战士们的脸盆用途还不单单如此。脸盆漏了,战士们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设法修补好再用;几番修补实在不堪使用,战士们会将脸盆填满土肥,栽上山间野花,美化营区环境。那些年,战士们的棉料冬外罩经常破损,需要缝缝补补才好穿着。于是,我向四姐要来一件六十年代部队配发的人字呢黄色冬裤交替穿着,减少了缝补。尽管在当时,这种上绿下黄的军装配穿是允许的,但自我感觉还是不太协调。休整日,我到商店买回一包粉末状军绿色染料,按照说明,布料需要在铁锅里用沸水翻煮。一个战斗连队除了食堂做饭,哪里来的铁锅?这时,脸盆便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通红的炉火上架起盛上水的脸盆,放入染料,沸腾的水浸染着裤子,也沸腾着战士心中的愉悦。裤子染好了,穿在身上,感觉精神了好多。

那年春节,战士的脸盆在连队举办的联欢晚会上可是出了风头。“三句半”,是最适合连队战士创作和表演的小节目。表演场地上,一队四个演员需要每人手里拿一个敲得响的道具,为了更有娱乐性,聪明的战士们想到了脸盆、饭盆什么的,节目里那不算协调的敲打声,却给欢快的节日带来了不一样的喜乐。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副班长赵金龙,在晚会上用脸盆等做道具扮演的村妇形象。一群“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的小伙子们,看到赵副班长头裹花方巾,一只手卡着放在腰间的洗脸盆,扭动着身躯刚一出场,便轰然间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那声浪似要把食堂演出场的房顶掀翻……

时光在流逝,但战士的脸盆故事却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不曾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