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法官巧解八旬老人“遗产继承+赡养”困局

日期:05-28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张新征 刘彬)近日,定兴县人民法院通过“法律诊疗+情感修复”双轨并行的方式,成功调解一起法定继承纠纷案件,不仅化解了矛盾,更修复了亲情裂痕。

1963年,牛某与李某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子两女。2024年3月,李某因病去世后,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牛某将25万元存款及李某去世后的遗属抚恤金8万元交给儿子李某某持有。此后,李某某却未能履行赡养义务。无奈之下,牛某将三个子女诉至法院,要求对李某的遗产进行法定继承。

“本案看似是法定继承纠纷,实为赡养责任缺位引发的连锁反应。”承办法官在阅卷时敏锐发现关键症结。卷宗中的村委会调解协议书显示,遗产、遗属抚恤金处置与赡养义务本应互为条件,但协议对赡养方式、费用标准等却没有约定,为后续矛盾埋下了隐患。如果只是就继承问题作出判决,或许能解决当下的遗产、遗属抚恤金分配问题,但赡养问题依旧存在,而且很可能让亲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此亲情淡薄,甚至反目成仇。为了从根本上化解家庭矛盾,修复这一家人的亲情关系,承办法官决定将调解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方式。

调解伊始,承办法官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耐心地询问各方当事人,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一点一点地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承办法官一方面从法理的角度,向李某某阐明接受遗产、遗属抚恤金和赡养母亲是紧密相连的,不履行赡养义务不仅违背道德,更是违反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又从情理的角度出发,引导其回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的点点滴滴,唤起他内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承办法官的劝导下,李某某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办法官抓住这一时机,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新一轮调解。在遗产、遗属抚恤金返还方面,承办法官综合考虑各方情况,为当事人分析利弊;在赡养义务上,承办法官与三被告共同探讨适合母亲的赡养方式,确保牛某的晚年生活有人照料。

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遇到了各种分歧和困难,但承办法官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反复沟通与协商,最终确定了调解方案:李某某返还原告15万元,这不仅保障了牛某的财产权益,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同时,明确了三被告后续的赡养义务,包括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让牛某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