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河北法制报

七年“旧疾”遇“良医” 一剂“巧方”化“沉疴”

日期:05-27
字号:
版面:第04版: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郝立鹏

近日,内丘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长达七年之久的民间借贷纠纷,在法官的悉心工作下,被告从最初“讳疾忌医”、消极对抗,到积极配合并达成调解协议,上演了一则“药到病除”的解纷故事。

纠纷缘起:七年“陈年旧疾”的形成

2018年,被告张某向原告贾某借款,并约定借款期限和月息,可到还款期限时,无论贾某怎么催讨,张某都迟迟未还。无奈之下,贾某于今年4月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其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张某,尝试探寻化解这起“陈年旧疾”的良策。因双方纠纷耗时七年,矛盾深层淤积,需以柔性方式破局,承办法官遂选择先行调解,既避免对簿公堂加剧双方对立,又可通过协商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实质减轻诉累。

对抗僵局:被告“讳疾忌医”的深层隐情

然而在沟通中,张某对承办法官充满对抗情绪,甚至流露出“鱼死网破”的偏激态度,不仅拒绝接受调解方案,还误会承办法官是在帮原告催债。后经承办法官耐心询问,张某终于道出隐情:起诉前,双方曾就还款事宜进行过协商,但贾某坚持要求本息一次性全还,而他因经营失利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因此双方僵持不下,才闹上法庭。

双向疏导:从“各执一词”到换位思考

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意识到需兼顾双方现实处境:贾某主张合法债权的诉求具有合理性,但张某因经营困境导致履行能力不足亦属客观事实。为打破僵局,承办法官一方面向贾某分析张某目前的经济状况,说明若坚持全额本息诉求可能面临的执行难度,引导其从“实质回款”角度权衡利弊;另一方面向张某释明拒不履行债务的法律后果,强调分期偿还方案既是对贾某权益的尊重,也是缓解自身压力的务实选择。

握手言和: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达成

通过“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承办法官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不懈努力下,贾某理解了张某的难处,同意减免利息;张某则感念贾某的体谅,爽快与其达成分期偿还的协议。这一调解方案,既保障了贾某的核心权益,又为张某预留了空间,实现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