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梁天)近日,秦皇岛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充分发挥民事检察监督职能,成功促成一起历时四年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达成和解。
2021年,家住某小区的王某发现窗台屋顶每逢下雨即漏水,墙面霉变、家具受损,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困扰。王某认为漏水原因系楼上邻居方某家将阳台雨水管包裹装修所致,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方某修复管道并赔偿损失。诉讼中,因王某未申请司法鉴定,提交的证据亦无法直接证明漏水与方某装修行为存在因果关系,法院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此后四年间,王某上诉、再审均被驳回,漏水问题悬而未决,邻里关系日渐紧张,王某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漏水问题不解决,老百姓的日子就难踏实。”检察官办案组审阅卷宗后认为原审裁判于法有据,但若简单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漏水隐患未消、邻里矛盾未解,纠纷将陷入“程序空转”困局。通过实地走访王某家中,办案组看到墙面水渍斑驳,屋顶潮湿霉变,真切感受到当事人的焦虑与窘境;与方某沟通后了解到,其房屋装修系前房主所为,自身亦对漏水问题困扰不已。
老旧小区房屋漏水原因复杂,但解决民生问题不能“躺平”。面对技术难题,办案组通过联系多位专业维修师傅,咨询漏水点排查、维修方法;联系小区物业进行楼顶倒水实验,排除方某楼上住户漏水可能,最终锁定雨水管漏水点位于方某家自有区域至王某家接合处。至此,问题解决出现突破点——修复管道需拆除方某家中包裹管道的装修层,拆除和维修费用预估千元左右。但是,双方因多年积怨都不愿承担费用,和解工作陷入僵局。
“既要解‘法结’,更要化‘心结’。”办案组调整工作方式,双线发力:一方面向方某释明配合管道检修的法定义务和不予配合的法律后果,“若拒不修复,王某可另诉,纠纷将再陷诉累循环”;另一方面与王某耐心沟通,“分担费用终结四年困扰,远胜漫长诉讼的成本”。为减轻当事人负担,办案组充分吸纳双方和解意见,草拟和解协议,逐字推敲条款,化解双方对修复责任、费用分担的争议。
今年4月23日,在检察机关见证下,王某与方某分别签署和解协议,方某同意尽快拆除包裹层并修复管道,王某放弃赔偿诉求并撤回监督申请。考虑到工作日双方当事人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办案组赴王某家中和方某工作场所完成和解协议签署手续,用“多跑一趟”换群众“少走一步”。四天之后,维修工程启动,困扰邻里四年的“漏水顽疾”终得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