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艳丽 刘卫峰
在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浪潮中,“枫桥经验”始终焕发着蓬勃生机。唐山市丰润区将“枫桥经验”深度融入环保领域,以新军屯镇为实践阵地,创新构建源头预防、分类施策、动态监管、多元共治的全链条机制,为破解基层环保治理困局、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绘就了鲜活的“丰润图景”。
源头预防:勾勒绿色发展的底层逻辑
新军屯镇位于丰润区南部,是全国千强镇、全国重点镇和河北省改革发展重点镇。
4月24日上午,新军屯镇王道庄村外的开阔土地上,一台十余米高的强夯机起重臂缓缓扬起,将沉重的夯锤提升至半空后又突然放下……
“强夯作业产生的地面振动等效于二级地震的震动感。”新军屯镇镇长赵文涛介绍道,“强夯机作业时产生的高强度噪声,会对周边居民生活、工作造成一定干扰,如不提前介入,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情绪。”
赵文涛的这番话道出了当下的矛盾困局——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而由此衍生的噪声、振动污染却可能成为周边居民与施工方矛盾的“导火索”。
好在,新军屯镇早已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在强夯机作业前,镇政府要求王道庄村“两委”提前做好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同时要求施工方优化施工工艺,最大限度降低影响。
如今,强夯作业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并未引发与周边居民因噪声而产生的矛盾。这一成果,正是新军屯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体现——通过提前介入、主动沟通、多方联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的和谐统一。
分类施策:破解风险难题的关键之举
如果说源头预防是勾勒绿色发展的底层逻辑,那么,分类施策则是新军屯镇破解环保风险难题的关键之举。
新军屯镇对环保领域风险隐患依据环境要素进行分类,既有工业企业生产、商铺音响噪声、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等噪声环境风险,也有工业废气排放不达标、秸秆焚烧、扬尘污染等大气环境风险,还存在农业养殖污水外漏、生姜清洗用水不达标等水环境风险,以及危险废物填埋、建筑垃圾填埋造成的土壤环境风险。
赵文涛表示,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隐患,新军屯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处置措施。对于大气环境风险,定期检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秸秆禁烧和扬尘污染巡查管控;面对水环境风险,要求养殖场建设沼气池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生姜合作社使用循环水设备,并对重点坑塘区域分包到人;针对噪声环境风险,聘用第三方检测部门进行动态噪声监测。这些举措精准发力,有效降低了各类环境风险。
动态监管:化解环保纠纷的特色路径
源头预防与分类施策筑牢环保风险防控的基石,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与潜在纠纷,新军屯镇进一步以动态监管为抓手,以科技赋能、网格管理、协同联动为核心,探索化解环保纠纷的特色路径。
赵文涛介绍,该镇通过“天上之眼”全域监控网络,实现秸秆焚烧、企业排污等问题的实时监测预警;依托网格化管理织密“地上之网”,将环保事项纳入基层治理单元,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职责,推动环保问题“小事不出格、大事全网联动”;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整合网格中心、司法所、综合执法队等力量,构建“手中之哨”快速响应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指挥调度、联动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当下,将环保矛盾纠纷排查融入日常,是新军屯镇的重要工作方法。新军屯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王金刚在介绍环保矛盾纠纷排查与处置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时称,该镇通过制定精细化巡查计划,定期对乡镇企业、养殖场、河流、垃圾处理点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确保潜在环境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广泛收集网格内居民环境诉求等信息,实现环保问题动态监测。此外,该镇打破部门壁垒,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处理环保矛盾纠纷时,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协同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多元共治:践行“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
在构建环保治理长效机制进程中,新军屯镇创新推出三大核心举措:实施环保风险评估前置制度,对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全周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多元共治机制,通过党政群议事协商、专业机构评估、社会组织参与等方式凝聚环保合力;搭建社会监督平台,运用政务公开栏、新媒体矩阵及时发布环保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面对环保矛盾纠纷,新军屯镇构建了高效响应处置体系。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张振宇介绍,一旦纠纷发生,一线工作人员即刻抵达现场,通过情绪安抚、矛盾调解等方式防止事态升级。同时,工作人员深入调查纠纷双方诉求,实地勘查环境问题现场,留存影像资料、固定关键物证,为纠纷妥善解决提供有力依据。此外,建立与上级部门24小时不间断的沟通渠道,实时汇报纠纷进展,及时获取专业指导,确保处理方案精准落地、执行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新军屯镇环保矛盾纠纷处置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度与满意度,该镇多管齐下:通过普及环保法律法规、选取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设立24小时举报热线等举措,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创新赋能:“枫桥经验”融入环保治理的时代新篇
新军屯镇将“枫桥经验”深度融入环保领域有效化解环保纠纷的生动实践,获得了丰润区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郑瑞学指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调解资源合理配置需求,以及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共同促使丰润区实施分类处置风险隐患的决策。面对不同来源、性质的环境矛盾纠纷,通过依据风险程度、解决难度等因素,科学分配资源,提前介入排查潜在问题,实现从源头化解环境风险,为环保矛盾纠纷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在将“枫桥经验”核心内涵融入环保工作的过程中,丰润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坚持党的领导,成立专门调解组织,凝聚环保、公安、司法等多部门力量,构建起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积极贯彻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保矛盾纠纷排查与监督的积极性,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完善调解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调解体系,提升调解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加强源头治理,严格把控项目环保审批监管,强化环保宣传教育,从根源减少矛盾纠纷产生;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建立健全信访投诉处理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
此外,丰润区委政法委在推动环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统筹协调跨区域、跨行业纠纷,监督政法机关履职,建立信息反馈与预警机制,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借助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明确职责分工提升工作针对性,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开展培训教育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推动各部门联动配合,共同助力环保矛盾纠纷化解。
丰润区积极探索“枫桥经验”在环保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还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环保领域焕发了新活力,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