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觅得一方清凉处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七月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我们一行八人从樟树自驾出发,直奔靖安县中源乡。车辆刚驶入中源小镇地界,摇下车窗,一股混合着草木清香的凉风便扑面而来,瞬间涤尽了城市的燥热与旅途的疲惫。

中源乡素有“身上无棉,莫上中源”的说法,其清凉特质可见一斑。作为江西省第二批特色小镇,这里平均海拔600多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0%,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惊人,夏季平均气温在18℃至22℃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抵达中源,安顿下来是首要任务。经过一番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三坪村一家名为“聚缘别院”的民宿。老板胡先生热情干练,他的创业故事是中源避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位在外打拼二十余年、在东莞拥有自己企业的成功商人,三年前与兄弟合力,投资300多万元回乡兴建了这栋四层楼的民宿。“聚缘别院”不仅设施齐全、装修精致,更难得的是充满了家的温馨。胡家兄弟和睦团结、待客贴心,让游客真正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傍晚,农家灶台上土鸡汤的香气四溢,与窗外的蝉鸣蛙声交织,躺在木椅上数星星,连呼吸都变得清透舒畅。

中源乡的避暑产业,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亲民的市场定位。全乡登记在册的民宿有840余家,形成了以农户自营为主的规模化产业集群。

与庐山等传统避暑胜地相比,中源的价格极具吸引力。普通民宿包吃住,日均消费在60至120元之间,包月约2000元,这使其成为大部分人的理想避暑地。同时,业态也在不断升级,从满足基本住宿需求的农家乐,到“九岭山房”“沐光源宿”等提供全景大床房、露天影院的高端民宿,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5月至9月,每天有超过一万名来自南昌及周边城市的居民在此长住,年均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亿元。蓬勃发展的康养旅游和民宿产业,直接带动了3000多人就业,户均增收4万多元,“清凉经济”真正成了富民产业。

除了“住得舒服、花得值”,文化体验是中源的另一张名片。作为“农民书画之乡”,游客可以在此参与书画学习、客家菜制作等活动。每周举办的“周末大舞台”暨“九岭之星”评选活动,通过现场与网络直播互动,为小镇增添了无限活力。

中源之美,在于山水,也在于人文。我们此行有幸领略了其间的几处精华。

探幽九岭观瀑栈道。这是一条新修的登山步道,通往海拔1700多米的高处。沿途可观赏形态各异的三级瀑布,最高处瀑布海拔950米,还未近前便有水雾扑面,清凉瞬间浸透全身。栈道旁分布着清澈见底的水潭,孩子们在浅滩嬉水,年轻人则挑战湿滑的岩石,近距离感受瀑布的震撼。茂密的树林如同天然的遮阳伞,野花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登临赣北之巅九岭尖。在胡老板的引领下,我们驱车并经徒步,登上了海拔1794米的九岭尖主峰。这里是赣北第一高峰,也是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站在峰顶极目远眺,群山云雾缭绕,云海蓬松如雪,时而如万马奔腾,与山峦、阳光交织成壮丽画卷。连绵的高山草甸,一座座数十米高的白色风力发电塔巍然屹立,蔚为壮观。山顶气温较低,虽在盛夏,亦感几分寒意,堪称避暑的“极致体验”。

寻迹千年古道沧桑。在下山途中,我们探访了明代的白沙坪钞关遗址。钞关,相当于古代的“收费站”,因白沙坪地处要冲,商贾云集,当年税收颇丰。残存的石刻禁碑无声诉说着往日的繁华。不远处,还有一块清嘉庆二十一年的“路桥碑”,记载了当时商贾、挑夫捐资修路的义举。钞关旁,有一座“寒婆坟”,相传与南宋时期一位乐善好施的樊姓女子有关,她的故事历经千年仍在当地流传。

漫步在这条古代商贾驻足的驿道上,既感叹历史的恢宏与变迁,也更珍惜当下山水之间的这份宁静。所谓避暑,避的不仅是物理的暑气,更是都市的喧嚣与浮躁。

离别之时,回望晨雾中的中源小镇,峰峦叠翠,若隐若现,仿佛将一切喧嚣与烦忧都温柔地收纳于怀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连同那沁人心脾的凉爽、淳朴好客的乡民和深厚的历史印记,都成为我们这个夏天记忆里最清凉的注脚。中源,这片藏于深山的“爽爽”之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越来越多渴望逃离酷热、寻觅宁静的人们,提供着一方诗意的栖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