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发改委对风力发电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铜鼓县发改委在粮食收购前夕开展粮食生产情况调研,做好收购准备工作。
中共铜鼓县发改委机关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今年上半年,铜鼓县发改委牢牢锚定“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紧扣县委“1353”工作思路,在经济运行、项目建设、改革创新、民生保障等领域打出“组合拳”,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1—6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
党建业务深融合 同频共振促发展
铜鼓县发改委以“发展先锋·改革惠民”党建品牌创建为总抓手,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起“党建引领、业务跟进、成效检验”的闭环体系。在思想建设上,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与业务需求深度绑定。“发改大讲堂”每月举办1期,由班子成员、业务骨干轮流主讲,内容涵盖固投统计、营商环境优化等核心业务。“青年理论小组”则由35岁以下青年干部组成,采取“分组研讨+实地调研”模式,今年上半年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课题开展调研6次,并形成调研报告。通过一系列党建举措,该委实现了“党性教育有深度、业务提升有力度、服务发展有温度”的目标。
多措并举强服务
优化营商软环境
该委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打出“三个强化”组合拳:强化项目储备。筛选重点项目纳入“固投攻坚清单”,明确责任领导、推进时限;强化问题解决。建立“问题台账”,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土地、审批等问题,实行“销号管理”,集中会诊项目在土地、资金、能耗、环评等方面遇到的“卡脖子”问题。通过靠前服务、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聚焦“稳存量、扩增量”,各行业部门对28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帮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累计走访经营主体1.2万余户,累计授信金额18.26亿元。
在审批流程优化方面,该委将人防审批纳入“一窗受理”范围,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将人防审批时限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在服务方式创新方面,该委为企业备案提供实时线上指导服务和在线政策咨询,通过“电话+微信”方式,随时解答企业疑问。企业可通过系统,实时查询审批进度,了解审批环节。所有项目审批均按时办结,企业满意度达100%。该委还创新推出信用修复“组合拳”,通过“两书同达”“线上线下协同精准培训”等举措,为400余家企业提供信用修复指导,帮助30余家企业完成280条失信记录修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及时公开清单内容,规范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实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和经营范围规范表述。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畅通投诉渠道等举措,全面提升市场准入服务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精准对接争项目
筑牢发展硬支撑
该委精准对接政策,储备优质项目。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等政策导向,结合铜鼓的发展定位,建立“政策库+项目库”联动机制,确保项目谋划“紧跟政策、贴合实际”。今年以来,共谋划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28个,总投资2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13.4亿元;专项债券项目55个,总投资84亿元;基金项目9个,资金需求5.19亿元。
该委主动对接上级,争取资金支持。组建“跑项争资专班”,成功争取上级无偿资金项目11个,包括铜鼓县2025年丰润片区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铜鼓县体育公园建设项目、铜鼓县飞行运营中心项目等,总计获得资金9364万元;8个专项债券项目通过国家审核(含绿色通道),资金需求6.4亿元,其中1个项目已于今年成功发行专项债券0.265亿元。截至目前,铜鼓县纳入省市大中型项目69个,总投资180.6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1.52亿元,1—8月已完成投资60.33亿元,占年计划的74.01%。
探索发展新路径
打造产业新亮点
铜鼓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是发展的“底色”。该委坚持在节能降碳、绿色项目、体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县域绿色转型。在节能降碳与能耗双控方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上马。在绿色项目争取方面,申报宜春市铜鼓县鄱阳湖南部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争取2025年中央预算内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1990万元,项目实施规模2.88万亩。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长江流域定江河支流源头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农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储备库。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涵盖定江河支流生态治理、康养步道建设、民宿集群打造等内容,通过EOD模式(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一体化),将生态治理与文旅康养产业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目前,项目已成功争取融资支持。在绿色低碳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康养、绿色工业等产业,通过“生态补偿+产业扶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目前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15.6亿元,带动2万农户增收。此外,该委还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生态产品交易奠定基础。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出台《铜鼓县数字经济扶持办法》,对企业研发投入、市场拓展给予补贴;建立“数字经济企业帮扶机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例如,尚朋电子是一家从事电子元器件生产的企业,上半年因订单增加需要扩大产能,该委协助企业申报“省级数字经济重点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目前企业已新增生产线2条,产能提升50%,成功入选省级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凯立电子项目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典型代表,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主要生产智能控制器,4月实现试投产,项目采用智能化生产线,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产品合格率达99.5%,生产效率较传统生产线提升30%。此外,在高桥乡梁塅村建设“5G+数字乡村”项目,全面提升梁塅村研学、康养、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能力和乡村治理能力,数字农业平台覆盖梁塅村188亩土地,带动农户增收超过10%,VR科普教育平台年带动增收超过200万。在数字应用场景创新方面,该委积极组织企业参与数字经济赛事,上半年报送5个项目参加“数据要素X”大赛江西分赛,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文旅三条赛道,获得两个三等奖。其中,“铜鼓县智慧医疗平台”项目,整合全县医疗机构数据,实现远程诊疗、电子病历共享,目前已覆盖8个乡镇卫生院;“智慧文旅平台”项目,整合全县景区、民宿、餐饮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上半年平台注册用户达2万人,带动景区门票收入增长25%。
织密幸福保障网
发展成果惠群众
粮安工程稳根基。该委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定期开展粮食库存检查,确保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完善粮库信息化穿透式监管,完成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粮食储存“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修改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县级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农户自留粮”的三级应急保障体系;组织开展“2025年铜鼓县粮食应急供应演练”,模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场景,演练共调运粮食100吨,供应网点10个,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调得出、供得上”。抓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全县粮食质量安全数据库,推行粮食质量安全特派员制度,强化对各类粮食经营者质量安全管理监管,坚决杜绝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能源保供不断链。电力保供方面,该委建立“电力保供协调机制”,迎峰度夏期间,制定错峰用电方案,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医院、学校等重点领域用电;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10千伏变电站扩建项目,提升供电能力。上半年,全县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电力供应稳定。在光伏扶贫电站管理方面,全县共有34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5721.5千瓦,是带动困难户增收的重要渠道。该委建立“光伏扶贫电站常态化监管机制”,每月组织运维人员对电站进行巡检,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开展光伏电站运维培训,培训运维人员40人次。1—6月,34座光伏扶贫电站平均发电效率达到109.47%,累计发电261万千瓦时,产生收益219.39万元。铜鼓县新铭新能源有限公司200MW/400MWh独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作为铜鼓县重点推进的能源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有望在2026年实现并网运行,为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价格调控有温度。在民生价格监测方面,该委建立“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体系”,在重要节假日、冰雪自然灾害和两会期间对粮食、食用油、猪肉、蔬菜等20种重要民生商品实行“日监测、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价格动态;在春节、端午等节日期间,联合市监局开展价格巡查,检查经营单位30余家,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价格秩序。
以工代赈惠民生。该委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坚守“赈”的初心,坚持扶志扶智,充分发挥并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以“民之所需”为着力点,系统谋划、梯次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铜鼓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3个,争取国家、省级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49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1500余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380余万元。
上半年,该委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工作。深入调研问策,勾勒“十五五”发展蓝图。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关键性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度调研。坚持开门编规划,在政府门户网站、“问计江西”“铜鼓发布”等平台开设建言专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确保规划编制“接地气、合民心、可落地”。前瞻性谋划重大项目,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以高质量规划为“十五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均由铜鼓县发改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