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里,靖安这片土地曾是湘鄂赣省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击斗争的坚实堡垒。自1933年起,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团十六师在靖安县山区及修水、武宁、奉新等地辗转奋战,先后开辟了靖武永安边、靖武奉边、靖奉边3块较大的苏区和游击根据地。在这里,党组织悄然扎根,农民游击队奋勇崛起,苏维埃政权应运而生,革命战士们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殊死搏斗,在艰苦卓绝中坚守了长达3年多的游击战争。犁壁山苏维埃政府,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近日,我循着“追寻红色宜春”的足迹,走近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触摸那段峥嵘岁月里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光荣印记。
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区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静卧于靖安县三爪仑乡红星村犁壁山龚家。这是一幢清末民初建造的土木结构老屋,8间房舍错落相连,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1934年9月,经上级批准,中共犁壁山党支部在此成立。当时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正是这栋房子的主人龚元茂。”在旧址院内,我听了三爪仑乡纪委副书记的讲解,思绪被瞬间拉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青瓦土墙间,仿佛仍能窥见当年的风雨痕迹。1933年至1937年,红十六师在靖安及周边地区坚持游击活动时,这里便是红军的指挥部与集合点之一。无数次秘密会议在此召开,无数个战斗指令从这里发出,无数段革命故事在此书写。
10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边区犁壁山苏维埃政府在此宣告成立。红十六师参谋长郭子明当选为政府主席,明安楼、潘克诚、陈亚高、龚元茂等同志成为领导成员。尽管这个红色政权存在的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却如同一粒火种,在黑暗中点燃了希望:它有力支持了中央苏区的斗争,牵制了大量敌军兵力;它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让穷苦百姓看到了翻身的曙光;它更在艰难处境中保留了革命队伍的有生力量,为后续斗争播撒下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其历史意义深远而厚重。
为传承徐彦刚、郭子明、龚元茂等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近年来,靖安县三爪仑乡以建强“红色名村”为契机,围绕管理、经营、融合多维度发力,专门设立了三爪仑乡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管委会,精心打造了湘鄂赣犁壁山红色革命展馆,还在红星村村部设立了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办公场所,安排专人负责日常运营与维护,让旧址“活”起来。同时,该县还组建了一支10人的义务讲解队伍,邀请老干部、乡贤等加入,带着对先烈的崇敬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上党课、讲党史;利用闲置房屋设立了红星学堂、村史馆,让红色文化真正发挥出以文化人、凝聚人心的作用,让每一个参与学习实践的人都能在红色故事中感受激励与启发,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情操。
如今,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已成为靖安县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基层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截至目前,这里已累计接待来自省内外的学习团队300余个,访客人数达2万余人次。
青山依旧,初心不改。闪耀着革命荣光的红色犁壁山,正以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与精神感召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