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过程
按1934年《陆军十八师近十年“剿匪”战斗详报》(以下简称“详报”),其第三篇第五节“宜万附近之战斗”,较详细地谈到1931年5月宜春战役全过程,并绘制了《宜春附近战斗要图》。
《详报》说李明瑞率部约3000人,枪1500支,在宜春、安福、分宜边界活动。据开国中将莫文骅《回忆红七军·安福大捷》中记载:“我军攻(安福)城部署:右翼是红二十军,1000多人,装备差,官兵年纪较轻,小的只有15岁;中路为红七军五十八团4个连,约400多人,战斗力强;左翼为独立师两个小团,约1000人,装备尚好,有战斗力;总预备队为红七军五十五团,约600多人,战斗力强。”可见莫文骅的回忆,与《详报》记载红军人数基本相符,也从侧面证实部队的装备不足。
5月23日上午11点,敌军十八师副师长兼五十四旅旅长朱耀华在宜春,得知李明瑞率部由安福来到宜春新坊,有准备攻打宜春城的气势。同时也获取了红十六军的行动,得知孔荷宠率部在万载北乡高村,有攻打万载城的准备。《详报》载敌军师部、旅部均设南昌,但民国《宜春县志》记载,朱耀华3月份就在遶洲桥(今辽市)。说明第二次反“围剿”尚未开始,他便坐镇宜春指挥“剿匪”工作。可见朱耀华防红、攻红之决心。
据开国大将张云逸回忆:“袁州(宜春)行动是因为那里敌人对群众摧残得很厉害,红军好久没去,群众情绪低落,地方工作开展困难。于是(湘东南)特委决定红七军和独立师游击一下,相机歼灭敌人,以鼓励群众斗争情绪。部队在袁州西活动,为了找报纸看信息,曾打了一个靖卫团的据点。几十个靖卫狗子向袁州逃跑,部队追了一下,到河边就回来了。”按张云逸将军所言,河西3支红军北上宜春,目的为稳定群众的情绪,扩大革命根据地及红军的政治影响,以此鼓励群众参与革命武装斗争。反之,从《详报》说朱耀华“得知下列匪情”,说明群众确实受到敌人严重摧残,所以红军在攻打宜春城之前,有人惧怕而向朱耀华通风报信,包括孔荷宠十六军的活动轨迹,让敌人提前抽调兵力进行部署。
当时宜春驻守喻镜渊一百○八团,万载驻守易振湘一百○七团。由于敌人电话线路未遭到破坏,朱耀华获知李明瑞部、孔荷宠部动向,电话命令大布上萧营、金瑞邓营,于5月23日晚在宜春西门和北门外集结,并秘密移至凤凰山隐匿埋伏,守城王营则主要应对东门和南门。同时,命令易团主力集结于万载城附近,监视和阻止孔荷宠的红十六军,并抽调易团一个营兵力赶至宜春,要求在5月24日上午11点之前到达城外。按《详报》记载,李明瑞率部于5月23日晚上到达宜春城外,将兵力部署于柒家岭、长龙山(坤长山)、珠泉、东岳庙、大教场一线,说明当时未发现敌人潜入凤凰山。
24日拂晓,大教场红军首先封锁东门,红军主力在南门外发起佯攻,守城王营借助宜春城高险要的优势,与红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敌军喻团长率萧、邓二营(各派一连留守驻地),由凤凰山向柒家岭发起进攻,红军英勇奋战至上午10点半,从柒家岭撤至长龙山防线。这时万载赶来增援的敌军梁营,经大袁山到达官园彭村附近,准备在此渡过袁河攻击我军右侧。在敌人尚未形成左右夹击之势,李明瑞率部撤出攻打宜春城战斗,将长龙山红军调至珠泉阻击敌人,红军主力在东岳庙重新部署防线,并抽调大教场一部赶往下浦钟家湾,阻止袁河对岸的敌人。
上午11点,红军主力在东岳庙完成部署,珠泉红军经狮壁街(今狮背)至彬江三星口,准备在三星口东面伏击来敌。东岳庙红军主力掩护断后,经厚田街至彬江石子岭设防,开挖战壕准备迎击追敌。大教场红军完成封锁任务,前往下浦蜈蚣岭设伏阻击,等待与钟家湾红军会合后,转战彬江赤桥、朱庄一线设防。朱耀华得知后,决心将红军“剿灭”在袁水南岸,留下王营一个连守备宜春城,命令所部兵分两路向彬江追击。喻团长率萧、邓二营主力,经下浦狮壁街至三星口北端,下午3点向三星口发起进攻,红军在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后,转而前往盘山高地设防,将敌军主力交给石子岭红军主力。守城王营由宜春东门出发,经下浦突破蜈蚣岭红军伏击。我军则迅速组织一部分力量,在赤桥阻止敌人过桥的进程,为红军在朱庄设防赢取时间。
不久,敌军王营攻破赤桥红军阻击,在朱庄与我军激战至下午4点。此时,万载梁营经坤田风雨亭渡江,绕下浦石灰塘、彬江网形山,直插彬江街。从红军的右后侧形成包围之势,迫使朱庄红军撤至笔架山西北麓。赤桥红军转战笔架山脚下,在雄树下、王源一带设防,阻击增援彬江的万载梁营、朱庄追来的王营。敌人见状直扑红军阵地,我军无奈向笔架山朱庄部队靠拢。石子岭红军主力出击迎战,同样受到敌人主力猛烈攻击,李明瑞率部撤至笔架山西麓,盘山高地红军亦退至于此。三股敌人合围于笔架山附近,用强大的炮火对红军阵地猛攻,我军寡不敌众退至第二道防线,在下午4点40分向东、南两面突围,离开笔架山往分宜方向撤退。
5点,喻团长在彬江向朱耀华电话汇报。朱耀华当即下令部队继续向分宜追击,限梁营在25日以前到达万载城,并命令易团长注意侦查红十六军行动,待梁营归还建制后相机进剿。5月25日,喻团长带队追至大岗山的山口村,在获悉李明瑞率部已往安福赤谷,随即返回宜春驻地。
按《详报》记载,宜春战役,红军伤亡100余人,俘虏73人,缴获步枪57支,敌军伤亡官兵23人。民国《宜春县志》载:“5月,窜至东路枫树下、三星口地方。朱侦悉,密饬部队由下浦赤桥推进。包‘匪’后路抄击,匪惊溃。阵斩百余人,伤亡甚众。”从这两份文献所载,可证实红军伤亡确为100余人,不过《详报》所指是整个战役,而县志所记是枫树下、三星口战斗。据敌人战后汇编材料上报,其可信度要高于县志的记载。虽然修志者也是依据战报编辑,难免在表述上出现一些误差,如县志载红军情报是“朱侦悉”,与《详报》说朱耀华“得知下列匪情”,其含义截然不同。但喻团长率部追击红军路线,可证实由枫树下进入分宜,即笔架山西麓红军主力撤离路线。
河西三支红军进入分宜后,并没有直接前往安福赤谷,而是在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下,转而进行了两次小规模反攻。据《中国共产党分宜历史》第一卷记载,一次是北坑区游击队,在吉安桐树坪与敌遭遇,分成两路夹击,取得了俘敌20多人、缴枪20余支的胜利。另一次是北路独立团,从分宜南乡奔袭宜春彬江三星口守敌,活捉守望队长施洪元,缴获步枪18支。按开国大将张云逸回忆:“袁州行动之后又向湘东南行动,曾两次攻克茶陵,又打开攸县、安仁县城,两次占领酃县,后回永新。”这点开国上将韦国清、中将莫文骅回忆录里有记载,在6月初由莲花进入湘东南地区,在时间上与党史记载可相互参照。
红军进入湘东南地区连战连捷,扩大了湘赣革命根据地区域,也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牵制住河西敌人对苏区的清剿,并吸收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入伍,壮大了红军队伍,为粉碎蒋介石第三次反“围剿”作出行动上的准备。
结语
通过上述所言,河西三支红军由永新出发北上,从安福进入宜春、分宜地界,而攻打宜春城未果的实际情况,其主要原因还是红军装备差,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单兵深入,且不知敌人已抽调兵力部署,缺乏预先作战的经验。但5月26日在万载石前坑,《详报》说孔荷宠十六军与敌遭遇,如果当时李明瑞和孔荷宠有电台,双方约定24日攻打宜春和万载,其结果又要另当别论。因此,从宜春这场战役就能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从“大刀梭镖”到“小米加步枪”,再到敌人为我们造枪炮,最终在1949年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其间,我们的先辈历经许多艰苦磨难,牺牲无数为革命奋斗的烈士,才换来今天这美好的生活。所以,不管“宜春战役”结局如何,都应向留在这片土地的烈士们致敬,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