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博士”彭赞生态养蛙铺就共富路
日期:09-23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靖安县高湖镇山口村的棘胸蛙养殖基地。数十个养殖棚沿溪流排开,池中清澈的山泉缓缓流动,石蛙闻声跃入水中。基地负责人彭赞已在这片深山扎根18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蛙博士”。作为该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代表,他始终以创新和实干践行社会责任,用生态养殖在绿水青山间绘就创业创新与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
从广西到靖安的养蛙情缘
2005年,19岁的彭赞在老家广西贺州初次接触石蛙养殖。这个对水质、温度近乎苛刻的物种,深深吸引了他。“石蛙是‘活人参’,野生资源少。人工养殖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带动增收,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彭赞全身心投入养殖事业,从蛙卵孵化到蝌蚪变态,摸索技术,积累经验。3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闻靖安山清水秀,水温常年保持在12℃至24℃,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便带着技术和热情千里奔赴。
初到靖安,彭赞顶着烈日走遍双溪镇、水口乡、高湖镇的山涧溪流,最终被山口村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这里的山泉pH值稳定在7.2,含氧量充足,连溪中的石头都充满自然的灵气,非常适合石蛙生长。”2022年10月,他果断投资建设49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将蛙棚沿溪流而建,设置蓄水池调节水流,改造鱼塘实现资源循环。如今,他的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1.3万平方米扩展到2.7万平方米,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产品远销福建、广东等地,成为当地生态产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蛙鱼共生”的循环智慧
石蛙养殖的核心难点在于对生存环境的极致要求。彭赞轻轻掀开养殖池上的蓝色泡沫板,池底倾斜的设计让水面自然形成深浅区。“石蛙怕光且胆小,必须完全模拟野生环境才能健康生长。”他指着连接蛙池与鱼塘的管道介绍,自己多年摸索出的“山泉流水+蓄水池+鱼塘”生态循环模式,正是破解养殖难题的关键所在,也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蛙池中散落的黄粉虫饵料和石蛙蜕下的蛙皮,随着水流自然流入鱼塘,就成了鱼儿的天然食物;鱼塘的水经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过滤,再排入小溪池,实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这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污染,还提升了石蛙和鱼类的品质。为解决石蛙两到三年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的问题,彭赞进一步细化养殖池功能,分为孵化池、幼蛙池和成蛙池,通过科学分类养殖确保每年都有成蛙稳定上市。目前,基地存栏蝌蚪苗60万尾、幼蛙3万只、种蛙8000斤,实现了四季有蛙卖、资金不断流的良性循环。
石蛙“唱响”乡村“振兴曲”
“过去靠几亩薄田过日子,收入不稳定。现在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拿1000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该镇山口村脱贫户刘世全蹲在幼蛙池边熟练地喂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彭赞的带动下,山口村、下观村和棠棣村的集体经济每年稳定增收8.32万元,20余名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能只想着自己致富。单打独斗走不远,只有让更多乡亲尝到生态养殖的甜头参与进来,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彭赞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推进“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鼓励周边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带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养殖产业。他还主动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户放心参与。此外,他还注册了短视频账号,记录石蛙从蝌蚪到成蛙的生长过程。“通过短视频宣传,我们已经积累了30多个固定经销商,还接到了10万只蛙苗的大额订单。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彭赞对未来充满希望。
山间的蛙鸣声此起彼伏、清脆悦耳,这是彭赞与乡亲们共同谱写的致富乐章,也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间最动人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