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位于湘鄂赣边区的袁州区水江镇,用两种笔墨完成两部杰作:一部由一位英雄用滚烫热血浸染冰冷铁索写就,关乎生存与尊严;一部以坚韧匠心编织千万缕柔软发丝完成,关乎财富与梦想。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当全球假发链从这里直达世界,水江似乎在宣告:中国乡村最震撼人心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凯歌的唱响,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奔流与延续。
红色小镇的产业突围
矿区农田“长”出绿色产业
群山环抱,山路平坦却弯绕。初秋时节,记者一行来到水江镇梓华广场,“飞夺泸定桥战斗英雄”刘梓华的铜像巍然屹立,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90年前,刘梓华等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用血肉之躯打开了通往胜利之路。几十年后,英雄家乡水江通过产业突围,开辟了一条富民兴村的新长征之路。
20世纪90年代,水江可谓穷乡僻壤,村民世代务农采矿。为谋生计,大批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其中有三四百人从事假发行业,凭借过硬手艺,被浙江老板高价请至温州、义乌等地做工。骨子里有着拼搏精神的水江人,并不满足于打工,而是开启了自主创业的探索。
“即便出身草根,也要敢闯敢试、创新创业。”宜春市假发协会党支部书记曾德富在2008年主动放弃柳州市民族高中的稳定工作,毅然投身假发行业,在义乌摸爬滚打,练就了从原料采购到海外销售的全能本领。在他的带动下,舅舅刘帮金也于2010年结束了12年的铝合金生意,进军假发行业。
亲邻互帮互助,水江人深耕假发产业蔚然成风。安信假发厂负责人林圣安创业期间一直带着同乡张来生,并鼓励他单干。“没有技术,林圣安就给我派老师傅;没有订单,就给我订单。水江人不拆台,只搭台!”张来生后来创办了冠怡假发厂,年产值数千万元。
10年前,为承接义乌的假发产业转移,时任水江镇党委书记的袁宝贵带着班子成员远赴浙江,一次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水江山好水好人好,适合创业。”“做假发无污染,不会破坏环境,是水江的首选产业。”“乡亲们不富裕,你们带技术回来,可以解决乡亲们的就业。”“你们担心的基础设施问题,我们来解决。”……这份“三顾茅庐”的执着,“好山好水盼产业”的赤诚,以及“无污染、富乡民”的承诺,终于打动了水江游子,首批18位水江籍假发企业老板毅然返乡。
目前,水江镇已培育39家本土假发企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逾3000人就业,占当地留守人口近40%。仅宜春市假发协会会长、水江红发饰品行业协会理事长黄耀梅家的假发厂,一年发给员工的工资就高达3000万元。
假发编织的共富图景
一针一线“织”出4亿存款
清晨5时,水江镇的山坳里便响起“哒哒哒”的机器声。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