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931年5月24日,红七军、红二十军及湘东南独立师约3000人,在河西总指挥李明瑞、政委曾炳春、参谋长张云逸的指挥下,于拂晓时分发起攻打宜春城的战斗。由于敌人在23日午前已获取情报,当晚便集结两个营埋伏在凤凰山,又从万载抽调一个营进行增援,迫使红军次日攻城未果后转战彬江,在朱庄、石子岭与敌军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退至笔架山,最后撤离彬江前往安福赤谷,这次战斗史称宜春战役。此战红军主力为红七军,战斗发生在安福大捷之后,第二次反“围剿”期间,转战攸县、茶陵、安仁等县之前。但《红七军北上江西会合中央红军路线图》并未标识,亦未谈及宜春战役的情况,且党史也只简略介绍三星口战斗。本文依据多方收集的资料,以《陆军第十八师近十年“剿匪”战斗详报》为基础,结合开国将军的回忆录和访问内容,还原敌我军事战略布局和战斗地点,以此介绍整个宜春战役全过程。
宜春又称袁州,自古为江西通往湖南的枢纽,其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千百年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池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宜春从西汉置县筑城,在历代不断加固、不断扩建,五代时期奠定了后来的城池格局。南宋初年为抵御金兵进攻,将袁州列为军事次要城,城墙加高、加厚并扩宽城壕,与赣州城的险要防御相媲美,所以宜春城有“铜袁铁赣”之称。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据《中国共产党宜春市袁州区历史》第一卷记载,1930年3月24日和9月16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刘铁超率领红二十军,两次攻打宜春城都取得了胜利,并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为红一方面军召开袁州会议奠定了基础。1931年5月24日,红七军、红二十军及湘东南独立师,在河西总指挥李明瑞、政委曾炳春、参谋长张云逸的指挥下,发起攻打宜春城的战斗。
此次攻打宜春城,以失败告终,红军伤亡100余人。各位将军回忆录多未提及此事,仅以寥寥数字或几句话进行概括。此战以红七军为主力,而《红七军北上江西会合中央红军路线图》并未标识部队转战宜春、分宜的路线,以致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缺载此事。
战前情况
1930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的主持下,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使“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第二次统治中央领导机关,并制定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8月,中央代表邓岗到广西传达贯彻“立三路线”,要求红七军离开右江苏区,“坚决地进攻柳州、桂林,向广东的西、北江发展”,阻止两广敌军向北增援,并夺取广州,保证全国红军夺取武汉的战略,以实现“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
10月,红七军各纵队奉命离开右江,前往河池集合,并在此召开了红七军第一次党代会。会议通过执行中央命令的决议,将红八军被敌人打散后剩下的几百人编入红七军,整编为3个师。同时改选红七军前委,由李明瑞任总指挥、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龚鹤村任参谋长,命韦拔群率二十一师回右江苏区坚持斗争。11月9日,李明瑞等率红七军第十九、二十师离开广西,开始执行中央交给的任务,沿黔、湘、粤、赣诸省边界地区,踏上了艰苦悲壮的征程。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初,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攻。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英明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反“围剿”的伟大胜利。据《韦国清在红军的艰苦岁月》一书中记载:“1931年1月14日,红七军翻越湘、桂、粤3省,辗转来到广西贺县的桂岭圩。红七军前委鉴于部队在连续转战中严重减员,由出发时的7000余人减到3500人,决定就地休息、整编,将原十九师缩编为五十五团,原二十师缩编为五十八团。”
2月初,红七军在横渡广东乐昌河时,遭到数倍于我军之敌的猛烈袭击。情况危急之下,部队被截为两段。李明瑞率领红七军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两个营强渡乐昌河后,在我军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敌军展开激战,掩护后续部队渡河。由于敌人不断有增援部队抵达,已渡河的红军只能突围,与张云逸率领的军直属队和五十八团一个营失去了联系。在邓小平、李明瑞同志的率领下,红七军主力冲破重重困难,于2月上旬末到达江西崇义。之后,邓小平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部队由李明瑞指挥,许卓代理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
据开国大将张云逸回忆:“3月中旬,红七军五十八团在湖南酃县十都,与湘东南独立师王震的第三团会合。3月下旬,与王震率部来到永新县城,与红二十军在此会合。为了统一指挥河西部队行动,临时组织了河西总指挥部,张云逸为总指挥,红二十军政委曾炳春兼总指挥部政委。当时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同志正在湘赣,我们有事即和他商量,这时的军事行动任务由湘东南特委决定的。”同时,蒋介石集结18个师、3个旅、3个航空队约20万人,准备实施第二次“围剿”,赣江以西地区有3个师参与清剿。
湘东独立师是红一方面军二打长沙之后,在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的1930年9月,按总前委书记、总政委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由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醴陵、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的革命力量。1931年2月中旬,湘东独立师奉命改称湘东南独立师,下辖第一、二、三团。红二十军成立于1930年7月,由赣西南特委率领赤卫队,与赣西地方武装第四、十一、二十纵队及东路第三十纵队改编为第一、二、三、四纵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红二十军。不久,下辖4个纵队改为团的建制,分别为第一七二、一七三、一七四、一七五团。12月中旬,缩编为一七四、一七五2个团。1931年3月,所属一七五团与红七军及湘东南独立师协同作战。
4月1日,国民党军兵分四路开始发起进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围剿”。4日,在河西总指挥张云逸、政委曾炳春指挥下,红七军五十八团、红二十军一七五团及湘东南独立师攻占吉安重镇永阳,将敌军的一个旅和一个炮兵团击溃,开启第二次反“围剿”河西首战胜利,史称永阳大捷。战斗结束后,李明瑞率红七军五十五团来到永新,张云逸率五十八团前往天河镇迎接,并带领红七军回到永新县城,与红二十军、湘东南独立师胜利会师。
开国中将莫文骅在《回忆红七军》中记载道:“4月中旬,红七军接中央革命根据地总前委指示,为统一指挥赣江以西的红军部队,决定成立河西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由李明瑞担任总指挥,红二十军政治委员曾炳春为总政委,红七军军长张云逸为总参谋长。下辖红七军、红二十军、红(湘东南)独立师,其主要任务是在河西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4月中下旬,河西三支红军攻打安福县城,在廖塘桥、古田地区以伏击手段,歼灭由阜田来援的敌军第五十二师一五四旅1个团。这是李明瑞、曾炳春、张云逸第一次协同指挥,率领河西三支红军取得首战胜利,史称安福大捷。
据《韦国清在红军的艰苦岁月》中记载:“河西三支红军从安福回到永新,红七军在此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按开国中将莫文骅在《回忆红七军·安福大捷》中写道:“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批判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给红七军带来的严重危害。肯定和表扬了红七军不断抵制和摆脱‘左’倾冒险主义影响,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把部队带到了革命根据地,保住了红七军基本力量的革命战斗精神。5月初,河西三支红军奉命开赴莲花、宜春、分宜活动。”1931年5月24日,部队攻打宜春城未果撤至分宜,此战仍由李明瑞、曾炳春、张云逸指挥。
那么,为何在宜春战役中红军未能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