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竹板,响连天,各位乡亲听我言。说旧习,要改变,陈规陋习扔一边,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花大钱……”在靖安县仁首镇大团雷家古村,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樟树下,身着红马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王志文手持竹板,清脆的节奏伴着朗朗上口的唱词,引得围坐的村民频频点头。夕阳西下,红彤彤的晚霞为这片古村镀上温暖光晕,理论宣讲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直抵人心。
近年来,该镇打破传统理论宣讲照本宣科的模式,以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用得上为核心,探索出一套接地气、有活力的创新宣讲体系,让政策理论从书面语变成家常话,从会议室走进生活圈。
“文艺+宣讲”让理论有韵味。该镇组建由志愿者、文化骨干等组成的文艺宣讲队,将党的政策、移风易俗、乡村全面振兴等内容,改编成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各村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田间地头,通过“文艺会演+互动宣讲”的方式,让村民在欣赏节目之余,轻松理解理论内涵。例如,宣讲队精心编排音乐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朗朗上口的语言搭配动感欢快的音乐节奏,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效果远超传统说教。
“阵地+宣讲”让理论接地气。打破会议室的“围墙”,该镇把讲台搬到最接地气的地方,让固定阵地变成流动课堂:文明实践广场的村晚舞台上,农户家晒谷场的竹席边,甚至是田间地头,宣讲阵地不再局限于传统空间,而是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打造“多点开花”的宣讲场景。围绕村民关心的医保社保、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话题,随时随地开展小范围、近距离、常态化的宣讲。同时,在镇内的产业基地,开设“田间课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致富带头人,一边指导农事,一边讲解惠农政策、产业发展思路,让理论宣讲与生产生活无缝衔接。
“群众+宣讲”让理论有温度。该镇坚持理论宣讲“群众讲给群众听”原则,邀请一批有威望、善表达的“土专家”“田秀才”“身边好人”组成“百姓宣讲团”。这些宣讲员来自基层一线,熟悉村民的语言和需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身边故事作为“活教材”,让宣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雷家古村的雷小华,常年穿梭在各村组,用带着仁首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告江西省农民群众书”的故事;“身边好人”涂长佳则结合自己三十八载热心助人的亲身经历,宣讲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带动村里形成良好风尚。
如今,在仁首镇,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变成了互动交流。从樟树下的快板声,到晒谷场的家常话,再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新宣讲模式让党的理论政策、文明新风融入乡村的烟火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