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绿了青山富了民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铜鼓县大塅镇村民在晾晒笋干。 (刘广新 摄)

初秋的铜鼓,林海涌翠。黄精叶上的露珠还未褪去,竹农已躬身林间松土施肥;在森林康养基地里,游客正闭目静听松涛声声——这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正是该县推动生态富民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域,铜鼓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题,创新经营模式、做强特色产业、激活绿色金融,真正让青山变“金山”。

“以前林权证没发到位,心里总不踏实。现在证已拿到手,林子都能盘活了!”一位刚领到林权证的林农感慨道。长期以来,产权模糊、纠纷频发是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为此,铜鼓县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专项工作组,抽调林业、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骨干组建专班,按照“全域覆盖、精准施策”原则,扎实推进勘界确权、纠纷调处和流转规范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勘界171万亩,颁发林权证书2.77万本,发证率达98.7%,化解历史遗留林权纠纷241件。清晰的产权就像一颗“定心丸”,为后续林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小班经营

零散林地变成“致富宝地”

“以前自家几亩林地散在各处,想种经济作物却没规模。现在流转出去,租金加工钱一年能多挣两三万元!”温泉镇林农温陆军谈及变化喜上眉梢。

铜鼓县林地资源丰富但地块零散,为破解“小山难成气候”的难题,铜鼓推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小班经营模式,由政府牵头整合碎片化林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集中连片开发,完善灌溉、路网等基础设施。企业则根据林地土壤、海拔、林分条件,将连片林地划分为不同小班,针对性设计经营方案——适宜种植的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生态条件优越的打造“林下+康养”,形成一地一策、小班精管的复合业态。

为带动农户共享收益,市场主体还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种养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并通过“林场+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收租金、赚薪金、拿分红。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小班经营模式整合林地超10万亩,林下经济种植面积12万亩,惠及1400多户农户,专业合作社近90家。曾经的零散林地真正变成了“致富宝地”。

特色产业

黄精笋竹成“绿色双翼”

走进铜鼓县肆博业态黄精种植基地,连片黄精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铜鼓的富硒土壤和高森林覆盖率,为林下种植黄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出的黄精品质全国有名。如今,咱们的黄精产业全链条发展,产品根本不愁卖!”负责人熊尚肆信心满满。铜鼓县高位推进黄精产业发展,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黄精产业领导小组,出台《有机黄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政策,每年安排2000万元衔接资金扶持,并与江西农业大学、北京同仁堂等科研院校、知名企业合作攻关种源、技术和销售难题。如今,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7.3万亩,年产量3000吨,培育企业12家、合作社69家,开发出黄精果脯、黄精酒等九大系列产品,年产值超3亿元。“百亿黄精产业”蓝图正加速推进。

传统优势产业笋竹产业同样发展迅猛。铜鼓县以G354生态经济带为轴,构建笋竹产业示范带、排埠竹材精深加工产业园、铜鼓里展销服务综合体的“一带两园”产业格局,实施“三改三提”工程,改造低产竹林、培育高标准笋竹两用林5.2万亩,同时引进竹纤维、竹炭深加工企业,开发竹制工艺品、建筑材料等120余种产品,打响“铜鼓富硒笋”品牌。2024年,全县笋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2.9亿元,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其中三都镇大槽村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80多户村民人均创收5000余元。

绿色金融

“贷”动产业活水来

“没想到‘黄精贷’这么方便,还能享受5年全额贴息!”铜鼓县棋坪镇种植户莫英富凭借贷款新增500亩黄精种植基地,干劲更足了。

面对林业经营周期长、融资难问题,铜鼓县将绿色金融与林改深度融合,推出一系列精准服务。创新推出“黄精贷”“笋竹贷”“林下经济收益权质押贷”等产品,其中“黄精贷”依托“惠农信贷通”安排4000万元额度,符合条件的种植户可享受贴息优惠。在服务机制上,简化贷款审批流程,联合江西银行、铜鼓农商银行等机构,为产业主体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截至目前,“黄精贷”已支持农户122户,放款2278.1万元,“笋竹贷”预授信6600万元。在风险保障上,铜鼓县运用“财园信贷通”“科贷通”等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江西省益森实业有限公司通过“财农信贷通”获得200万元贷款,新增森林药材种植1120亩。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