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暑期“余额”不足,一些还没写完暑假作业的学生开始“加班加点”赶作业。近日,长沙11岁男孩亮亮(化名)赶了一天作业后,出现呼吸急促、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症状,被家长紧急送医。(据9月1日《新京报》)
每到开学之际,学生们总是上演着“作业赶工”的戏码。这种“赶作业”的焦虑,不仅让学生身心俱疲,也让众多家长心力交瘁。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学校不妨开启“缓交”模式,为学生提供一段缓冲时间,让他们能够从容应对新学期的挑战。
设立作业缓交期,并非纵容学生拖延,而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体差异出发,进行人性化教育的一种体现。现实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作业缓交期的设立,能够有效缓解这部分学生的焦虑情绪,让他们以更轻松的心态迎接新学期。当然,这并非无条件地宽容,而是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学校和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拖欠作业的原因,通过帮扶、引导、教育等方式,促使学生认真履行学习义务,按时完成作业任务。
近年来,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断加重,从中学蔓延到低年级小学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刚性教育的引导,也需要柔性教育的等待。学校管理柔性一些、退让一些,对孩子进行适当放宽,是对孩子的一次有益的教育关怀,也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变通。
化解“赶作业”焦虑,开启“缓交”模式,是对学生人性化关怀的体现,也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进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新学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汪昌莲 作者为湖北公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