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落款宁波市市长汤飞帆的一封“征集2026年市民生实事项目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在《宁波日报》刊发。信中写道:2025年15项市民生实事进展顺利,年底前将全面完成。为谋划好2026年市民生实事项目,我们全面启动征集活动,请大家踊跃参与。(9月1日《宁波日报》)
在当宁波市市长汤飞帆的公开信见诸报端,向全市人民征集2026年民生实事项目时,这不仅是一次常规的政务征集,更是一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从“政府定项目”到“百姓提需求”,宁波市的这一举措,让民生实事从“政府想办”变成“群众想要”,真正实现了民生工程与民心期盼的同频共振,为城市治理写下了温暖的注脚。
从治理逻辑来看,民生实事征集制,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民生问题千差万别,不同群体的需求各不相同,通过广泛征集,政府能更全面地掌握“民生痛点清单”,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偏差;同时,群众参与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让民生实事从“政府主导”转向“民意主导”,不仅能让项目更合民心,更能激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宁波市市长向市民征集民生实事的举动,看似简单,却道出了民生工作的核心逻辑:民生实事不是“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当每一项民生举措都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当政府与群众始终站在同一阵线,民生实事才能真正成为“民心实事”,城市也才能在一次次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期待这样的“问需于民”模式能在更多地方推广,让民生福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郭元鹏 作者为江苏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