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沃野绘新景 乡韵奏华章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黄山村太空莲基地。

黄山村晏氏祠堂内正在开展“祠堂说事”。

新桥村休闲广场。

江口村中药材基地。

党员志愿者在新桥村葡萄园内助农采收。

初秋的上高县芦洲乡,是一幅流动的田园诗画。黄山村的荷塘里,碧绿的荷叶铺展如伞,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风过处漾起层层涟漪;新桥村的柏油村道蜿蜒向前,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江口村的中药材基地里,村民们弯腰采摘着成熟的黄精,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目之所及是洁净的村容、蓬勃的产业;耳之所闻是村民的笑语、议事的欢声。而黄山村村委会悬挂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牌匾,正是这片乡土蝶变的最佳注脚。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落后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样板地,该乡的振兴故事,藏在环境焕新的每一个角落里,藏在古祠新声的每一次议事中,藏在产业富民的每一滴汗水中,更藏在村民从要我变到我要变的观念转变里。

从环境脏乱到宜居家园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垃圾随手丢,鸡鸭满地跑,夏天一到,污水散发的臭味能飘半条街。”郭溪村村民邹牛牯放下手中的垃圾夹,指着如今干净整洁的村道,语气里满是感慨。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是村里第三网格的保洁员。他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网格里,清理垃圾和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为了让村庄的环境得到改变,该村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推进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昔日的泥路变成了柏油路,露天的污水沟藏进了地下,旱厕换成了干净的卫生厕。但“硬件”易建,“软件”难管——村民多年的生活习惯,成了环境整治的“拦路虎”。

“刚开始劝大家把鸡鸭圈养、搞垃圾分类,有人就呛我‘你个贫困户,管得倒宽。’”邹牛牯回忆道。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该村创新推出“网格化监管+红黄旗评比”制度,将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保洁员和监督员。每月对各网格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干净的挂红旗,脏乱差的挂黄旗。

“挂一次黄旗,比打我一巴掌还难受。”邹牛牯当时憋足了劲,不仅自己带头清扫,还挨家挨户讲道理,“现在环境好了,客人来了也有面子,咱们住着也舒坦。”

该村的环境蝶变,只是该乡提升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如今,该乡各村(社区)垃圾分类箱规范摆放,太阳能路灯点缀村道,健身广场上笑语不断……开窗见绿、低头赏景、抬头闻香的生活,已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古祠新声里的民主温度

“咱们村这条路终于要拓宽了,以后大家出行就更方便了。”去年秋天,黄山村晏氏祠堂内,村党支部书记黄圣根笑着说。一场关于村道改造的“祠堂说事”刚结束,在场的村民纷纷鼓掌。曾因占地补偿问题一度停滞的道路建设项目,终于在祠堂里达成了共识。

该乡的23座祠堂曾是“沉睡的资源”——年均使用率不足10%,大多只在祭祖和宗族活动时启用。2019年,该乡政协联络组调研发现,当地基层矛盾调解成功率仅68%,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意愿普遍不高。

“能不能把协商议事请进祠堂,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基于这一思路,该乡开始探索“祠堂说事”机制,让祠堂从宗族记忆的载体,转型为村民议事、促进乡风文明的“民主殿堂”。该乡构建了“三事共治”体系,由村民小组长牵头,吸纳党员、乡贤、退休干部等组成“祠堂说事”理事会,并配备法律顾问和心理咨询师。简单问题当场调处,复杂议题集体商议。同时,对议定的事项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表,并张贴于祠堂“议事墙”,接受监督。

“以前有矛盾要么忍、要么闹。现在来祠堂喝杯茶、慢慢聊,很多事儿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村民黄大妈感慨地说。

近年来,该乡依托“祠堂说事”平台,累计开展协商议事87场,推进民生实事53项,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86起。村民自治参与率从2018年的32%提高到2024年的79%,基层调解成功率上升21%,乡风更文明、邻里更和谐。

沃野上的“增收密码”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挣不到钱,现在在太空莲基地打工,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分红,一年能挣3万多元。”黄山村村民黄水生蹲在荷塘边,熟练地采摘着莲蓬,脸上满是笑意。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采莲能手,曾经是太空莲产业的反对者。

2019年,该村打算发展500亩太空莲产业,黄水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种莲花能当饭吃?还不如种水稻踏实。”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党支部书记黄圣根带领党员干部前往外地考察,引进优质品种、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看着荷塘里的莲花渐渐变成了莲蓬,又成为市场上畅销的莲子,黄水生终于动了心——不仅流转了自家的3亩地,还主动加入合作社,跟着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

如今,该村的500亩太空莲基地,不仅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地,更带动了周边5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以前的‘望天田’,现在成了‘致富田’。”黄水生捧着刚采摘的莲子,笑得合不拢嘴。

太空莲的成功,只是该乡产业富民的一个开端。在江口村,乡贤黄旭东的300亩中药材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弯腰采摘黄精,运输车来回穿梭,将新鲜的药材运往加工车间。

“刚开始种600亩,因为技术不成熟,全军覆没。后来一点点试,终于在黄精、白芨种植上成功了。”黄旭东说,他计划明年再增加1000亩,“基地日常需要20多人务工,忙的时候要80人,村民一年最少能增加5000元收入。”

黄山村的太空莲、新桥村的阳光一号柑橘、中腰村的“红美人”、江口村的中药材、大垣村的黄金猕猴桃……该乡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思路,让特色产业在沃野上扎根生长,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希望。

从环境美到产业兴,从治理优到文明浓,该乡的振兴之路,走得扎实而坚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晏氏祠堂的青砖黛瓦上,当荷塘里的莲蓬被村民采摘上岸,当果农们看着“红美人”挂满枝头……这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在沃野上徐徐展开。

(图片由芦洲乡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