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岁的王某在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近期,他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腹胀、胸闷心慌等症状,跑遍消化科、心内科等科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直到他唉声叹气、拒绝打麻将、失眠加重,家属才带其就诊精神科,被诊断为老年期抑郁障碍。
生活中,不少老人像王某这样,不会直言情绪问题,仅诉说躯体不适,家属也常常将这些表现归咎于“年纪大了身体变差”或“性格变得孤僻”,反复带老人在综合医院各个科室奔波,却忽视了背后存在的情绪问题。而这些“躯体毛病”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信号。
什么是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首次发病于60岁及以上,以持久抑郁心境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是老年期常见精神障碍之一。其患病率为5%~15%,女性多于男性,且随躯体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升高。它具有复发率高、自杀自残率高、认知功能下降等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老年抑郁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社会等因素相关。此外,家庭结构改变、亲友变故、社交圈缩小、心理承受力下降、应激事件增多、慢性躯体疾病等,都是重要诱发因素。
如何识别老年抑郁症
目前,老年抑郁症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确诊的生物标志物,临床诊断主要靠症状判断,医生会先通过必要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再结合症状综合判定。
其常见临床表现有:情绪低落,常说“没意思,心里难受”,对外界无动于衷;兴趣丧失,不愿社交娱乐,甚至闭门独居;精力下降,疲乏无力,重者终日卧床;自我否定,有内疚、绝望感,甚至想到自杀;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入睡困难、早醒或嗜睡;伴有心慌、恶心等躯体不适;记忆力、计算力等认知能力下降。
得了老年抑郁症该怎么办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电休克、经颅磁治疗等物理治疗也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特殊,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
药物治疗方面,老年人代谢能力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且大多伴有躯体疾病,需服用其他药物,因而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因此,老年抑郁症患者必须前往精神专科接受正规治疗,不可自行用药。临床上,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线治疗药物,医生通常会从最小剂量开始给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剂量。
服药期间患者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需保证足量、足疗程用药。另外,老年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即使症状得到缓解,也需要至少12个月的维持治疗,多次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心理治疗也是老年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手段,适合依从性强、有积极求治意愿的患者。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识别并重塑消极想法,同时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问题解决疗法,则侧重培养患者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疗法,则致力于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修复亲友关系,减少孤独感。
怎样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复发
老年抑郁症的复发率高于年轻患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饮食上,应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家人要多陪伴老人,给予情感支持,帮其拓展社交圈;坚持规律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家属还需协助老人规律服药,避免漏服、擅自停药,定期与医生沟通用药情况。
老年抑郁症不是“老糊涂”“小心眼”,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疾病。只有早识别、早治疗、早预防,才能帮助老年人摆脱抑郁困扰,拥有健康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