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翰堂镇以红色文化激发群众兴乡热情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聂昕宇 郑佳丽 胡待海龙报道:“大家眼前这封《与妻书》,是革命先辈易师闵在战斗间隙写给妻子的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忠诚与担当……”近日,上高县翰堂镇磻村村的志愿者正为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述易师闵的革命故事,纪念馆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来自翰堂中学的初二学生易佳丽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感慨:“以前在课本里学过抗战历史,今天看到这些实物、听到他们背后的故事,才真正明白‘英雄’两个字的分量。以后,我也要把这些故事讲给身边人听。”

今年以来,该镇以易师闵红色文化纪念馆为核心,联动战地妇女服务团旧址等,打造“一核两翼”红色文化游览路线。通过整理史料、修复旧址、征集文物,沉睡的红色记忆被重新激活。该镇定期组织红色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老党员为参观者深入讲解,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内涵。纪念馆中还特别设置了革命文物亲身体验展柜,展出革命先辈使用过的煤油灯、笔记本、战地床铺等实物,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自红色文化游览线路推出以来,该镇已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团30余批、超过500人次。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该镇坚持“一村一品”战略,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先后打造太秋甜柿、罗汉果园、黑山羊养殖、稻鱼养殖、香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12个,种养面积达1000余亩。走进中楼村,苍翠的太秋甜柿果树与碧水青山、村落人家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该村辖6个自然村共568户1889人,有党员41名、脱贫户24户。“几年前,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村民左月典说。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和村民增收难的困境,2019年底,该村致富带头人左象英被补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通过对传统产业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功探索出“1369+N+烟叶”产业发展模式,即打造一个“富楼”农业品牌;利用3个销售平台;建设花生、竹荪、白莲、鲈鱼、稻蛙、蔬菜6个产业基地;衍生出莲子、鲈鱼、花生油等9种产品;对农户自产的梅干菜、小山笋、咸鸭蛋等“N”种土特农副产品,统一品牌进行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了40余亩优质高密度鲈鱼“育—养—销”一条龙养殖基地;利用当地优质土地资源,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烟叶。2024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2万元,实现了由经济薄弱村到经济强村的飞跃。该村党支部还获评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等荣誉。

如今,该镇红色文化不仅保存在历史记忆里,更活跃在百姓舞台上,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一年一度的马圩节成为该镇干部群众的精神盛宴。翰堂戏剧团搭起戏台,为当地群众带来《文武状元》《状元与乞丐》等经典采茶戏剧目。台上演员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台下老人们看到精彩处纷纷拍手叫好,一群孩童也在场边有板有眼地模仿演员的身段动作。戏台前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呈现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今年在广场上看了3场采茶戏,看得真是有味道哦!”翰堂村村民左备才说。这一场景正是该镇坚持以红色文化赋能传统文化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缩影。

该镇持续深入挖掘烈士易师闵革命故事等本地红色资源,将红色精神内核融入采茶戏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道情演出、红色课堂等方式传播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近年来,该镇涌现出许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如江边村黄高亮、张桂花夫妇被评为宜春市“好岳父母”,下山村吴小光家庭被评为上高县移风易俗“好家庭”等。

通过持续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演出、传统戏曲展演、家风故事宣讲等活动,该镇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