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血色暗房与不灭微光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和平的每一缕光,都曾浸透血色的底片。一张张黑白底片,不仅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不屈见证!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通过小人物守护真相的故事,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素材,讲述了一群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为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发现记录屠城罪证的照片,并冒死将其公之于众的故事。

影片没有大开大合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克制的镜头语言平实叙事,通过一群小人物的觉醒与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生死存亡时刻的坚韧与勇气。

电影将视角聚焦于一家普通的吉祥照相馆,这个狭小空间成了观察历史的独特窗口。导演申奥巧妙地将相机与枪械并置——“子弹上膛、胶片上卷;扣下扳机、按下快门”,这种镜头语言揭示了“开枪和拍照的英文单词相同”的深刻隐喻。

在侵略者手中,相机成为另一种武器,一种试图操控舆论的工具;而在中国人手中,底片则成为反击的“武器”,记录真相的证据。

影片采用群像叙事,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小人物形象:邮差苏柳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方言,正是为了呈现当时繁华的南京城海纳百川的气质。这些普通人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我们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国人的魂。”邮差阿昌的这句怒吼振聋发聩。这些人冲洗的何止是照片?那是一条条人命,是他们自己的命,是同胞的命,是国家的命!更是日军屠杀百姓、奸淫掳掠、烧杀抢夺的如山铁证!

影片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躲藏在照相馆里的人们将底片护送出城的情节,取材于现实中南京城内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把16张日军拍摄的照片装订成册,后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的史实。这些照片成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是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铁证。

电影中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也改编自真实历史。日军当年掠夺的城砖用于建“八纮一宇”塔,建造该塔总共从海外掠夺石材370多块,其中从中国掠夺的达200多块,从南京掠夺的就有4块。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日本年轻一代,将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包装成“和平之塔”。直到2025年,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幸存者仅剩下26人,可他们始终未等来道歉。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南京照相馆》这类电影的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历史记忆的保存者。

影片最后,日本投降,战犯受到审判,林毓秀拿起相机抓拍下这历史性的一幕。这一刻的她洗尽风尘,目光坚毅,已经是经过血火洗礼的一代新人。这个镜头也寓意着中国人民从被动记录到主动书写历史的转变。

走出影院,眼前高楼林立、灯火璀璨,人群欢声笑语。这盛世繁华与脑海中未散的黑白影像交织,令人深切体会到——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是何其幸运!

当《南京照相馆》的暗房红光映照出1937年的血色南京时,宜春大地上沉睡的抗战记忆亦被悄然唤醒。虽然宜春与南京地理上相距甚远,但共同经历了抗战的烽火岁月。宜春在抗战时期处于战略要地,为赣西北抗战重要区域。宜春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1941年的上高会战。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运用“磁铁战术”,毙伤日军1.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

宜春的抗战史诗中,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被暴行点燃的血性。1944年春,樟树观上镇火光冲天,体重200斤的农夫彭明仔目睹家园被毁,藏身玉华山的他发出怒吼:“此仇不报,枉为龙子龙孙!”这个自幼习武的汉子返乡后,在石桥上演惊心动魄的搏杀——左手勒住日军军官脖颈,右手将持枪日军推落溪水。纵使子弹贯穿他的左臂,他仍从敌人腰间夺下手枪匕首。血染石桥的瞬间,一个普通农民完成了向“孤胆英雄”的蜕变。

历史从未远去,暗房的门打开了。光涌进来,照见历史的血色,也照亮来路的方向。从南京到宜春,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