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共绘新蓝图 逐梦新征程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航拍镜头下的塔下乡。

党员干部入企走访。

毛江村稻蛙基地。

村民正在给鲈鱼幼苗投喂饵料。

今年伊始,上高县塔下乡紧扣“强作风、优环境、促发展”主题,以“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为破局利剑,聚焦招大引强、项目建设、服务升级三大战场,打响高质量发展“开年第一枪”。截至目前,签约亿元项目3个,总投资5.8亿元;企业问题解决率达75%,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突破90%。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212万元,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同比增长40.2%,营收4.39亿元,同比增长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拟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7家。

作风之“劲”破难题

营商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进行全覆盖走访,就是要真正做到不漏一企、不落一项。”在工作推进会上,工业线分管领导龚凯表示,“我们希望为企业送去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支持,让企业家们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决心。”

今年3月,该乡以“全覆盖、全方位、多渠道”为原则,组织干部对全乡42家企业展开“地毯式”走访。他们化身“企业管家”,通过实地看、当面问、现场办等方式,精准把脉企业痛点:用地审批卡壳了?该乡派出专人对接提速;融资渠道不畅了?该乡迅速搭建银企“连心桥”;人才短缺了?该乡快速组织专场招聘会……短短一个月内,对42家企业全覆盖走访,12个问题清单“挂图作战”,解决率达75%。

项目之“势”强引擎

该乡坚持项目为王、链式思维,以招大引强锻造经济“硬脊梁”。今年以来,该乡招商团队瞄准高端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三大领域精准发力,成功引进上高县尚新贸易产业融合项目、江西泠沁食品年产144万桶桶装水项目、江西亿恩姆高端智能装备项目等3个亿元级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产业链空白,更带动上下游企业组团入驻,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集聚效应。

为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该乡创新推行“四个一”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从签约到投产全程“保姆式”护航。

“刚来的时候,我们人生地不熟,遇到问题真不知道咋办。塔下乡的干部主动帮忙,环评、用电这些难题,经过他们现场协调,很快就搞定。有他们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江西欣荣锂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宪聪笑着说。

环境之“优”增底气

该乡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打造“极简审批”新模式。一方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开办“零成本”、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另一方面,创新“互联网+政务”模式,90%事项实现“指尖办”“掌上办”,让企业“足不出户”办成事。此外,每月举办企业家恳谈会,面对面听诉求、实打实解难题,政企关系从你找我办转变为并肩作战。

“作风硬,发展才能快。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强作风转化为强动能,通过实施‘一把手’招商攻坚行动,组建专业化招商‘尖刀班’,深挖校友、商协会资源等举措,力争全年引进5亿元项目1个、亿元项目5个,以项目大丰收助推经济大跨越。”塔下乡党委书记胡自然表示。

稻田与圆桶间逐梦

除了项目的大丰收,该乡一群乡村振兴的“追光者”也通过热血与坚守奏响生态农业的华丽乐章。

走进毛江村稻蛙基地,300亩的稻田里,黑斑蛙与水稻共舞,生动演绎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态美景。谁会想到这美景的背后,是该基地负责人黎祥付出数次失败后仍坚持不懈取得的成果。曾经的他尝试牛蛙养殖和传统水稻种植,因技术不成熟和市场波动铩羽而归。但他并未放弃,通过不断去外地考察学习,最终锁定稻蛙共生种养模式。如今的稻蛙基地已形成“蛙吃虫、粪肥田、稻护蛙”的生态循环。黑斑蛙亩产突破3000斤,生态稻米售价达15元/斤,亩均综合收益超2万元,是传统种植的5倍以上。该基地还带动10余户村民稳定就业,土地租金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余元。

在位于塔下乡工业园的江西省宝意渔业有限公司车间里,62个直径8米的蓝色圆桶整齐排列,褐色鲈鱼苗在清澈的水中欢腾跳跃。该公司总经理王平才站在操控台前,轻点屏幕调节水温、溶氧量。这个曾经的传统养殖户,如今已成为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的“弄潮儿”。

2018年,王平才在一次行业展会上接触到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当时的他正为传统鱼塘的高污染、低效益发愁。“第一次看到圆桶养鱼,我就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毅然投入320万元建设示范基地,却在调试阶段遭遇重重困难:循环水系统频繁故障、鱼苗因密度过大出现应激反应……最终,王平才和他的团队凭借着毅力将问题全部解决。

如今,该公司的陆基圆池养殖密度达到传统鱼塘的6倍,单个圆桶年产量达1万斤,且全程“零排放”。“我们的鲈鱼肉质紧实、无土腥味,每斤售价20.3元,比普通鲈鱼溢价40%。”王平才指着正在装车的冷链车笑着说,“这些鱼今晚就会出现在上海、杭州的餐厅。今年,我们准备增加投资200余万元,扩建厂房100余亩,增设就业岗位20个,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增收。”

无论是稻蛙共生,还是圆桶养殖,都遵循着“生态增值”的核心逻辑。稻蛙共生种养模式减少农药使用量 8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5%;圆桶养殖的尾水处理系统每年可节水5万吨,相当于200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这些数据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当黎祥在稻田里守护生态,王平才在圆桶前追逐科技,这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村庄的蝶变,更是新时代农人最动人的奋斗叙事。

(图片由塔下乡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