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宜春日报

在丹霞赤壁听山河心跳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八月骄阳似熔金,我与同窗五人驱车入铜鼓县大塅镇。车窗外热浪翻涌,蝉嘶如沸,而心早已飞向那座擎天一柱——天柱峰。

峰回路转间,猝不及防撞见九龙湖。一泓碧水如巨幅琉璃铺展,将酷暑拦腰斩断。赤色丹崖倒映水中,竟染出胭脂般的霞晕。渡船犁开绿绸,水纹荡漾处,忽有白鹭从崖隙惊飞,翅尖掠起晶亮水珠,霎时碎了满湖山影。船工笑指湖心岛:“瞧那卧佛,额头、鼻梁、佛肚,天成的!”凝神细看,赭石山脊果真勾勒出佛陀侧卧的慈悲轮廓。

登岸即见天柱峰真容,四百米赤壁拔地冲天,似天神掷向人间的朱砂印。石阶在峭壁上凿出“之”字,扶手被烈日烤得发烫。才攀百步,汗已透衣。

灵石庵嵌于半山崖洞,堪称奇绝。行至殿前,忽有穿堂风自深穴涌出,挟着地底凉气扑面而来,如入冰窖。抬头见三尊石佛端坐洞窟,佛身与岩壁浑然一体。老僧合十:“此乃天然佛龛,明朝僧人借洞筑庵。”抚摩沁凉的摩崖石刻“灵石回春”,指尖传来四百年前匠人的体温。

冲顶之路在一线天迎来高潮。裂隙仅容侧身,岩壁渗出寒湿水汽。贴壁挪行时,忽有山风贯入狭道,鼓荡衣衫猎猎作响,恍若整座山峰在吐纳呼吸。

登顶刹那,天地骤开。但见群峰如万马奔腾,九龙湖化作嵌在山坳的翡翠。远处梯田织锦,村落星布,修河如银链穿行绿野。最震撼是峰顶三圣坛,三块巨石天然垒成祭坛状,石缝间竟生出碗口粗的松树。同窗老陈忽指东方:“看!‘金蟾望母’活了!”顺着他手势,酷似蟾蜍的巨石昂首向东,对面山崖恰如卧躺的母亲。

下山途经红军岩,烈日下读碑文惊心动魄:“1934年湘鄂赣省委机关驻此,十八勇士弹尽跳崖……”岩壁上弹孔犹存,一株映山红从石缝倔强探出,花开如血。抚摸弹痕时,我的指尖微微发颤,恍惚听见91年前坠崖战士的呐喊在山谷回荡。

转角遇见造钱洞,却是另一番传奇。凉气森森的洞窟深处,石槽、石臼排列有序。导游举灯照向岩顶:“太平军在此铸造钱币,烟熏火燎的痕迹还在。”光影摇曳中,仿佛看见赤膊汉子在火光中挥锤,叮当之声穿透时空。

日影西斜时,坐进湖畔茶寮。捧一盏铜鼓白茶,看茶叶在杯中舒展如初春嫩柳。卖茶阿婆指着对岸丹霞赤壁:“那岩层红一道白一道,可是地球2亿年的年轮哩!”

忽闻钟声自灵石庵飘来,一声、两声,撞碎满谷蝉噪。归舟荡向湖心时,回首天柱峰,夕照为它镀上金边,宛如一柱未燃尽的巨香,将我们的惊叹与沉思袅袅送上苍穹。

当夜宿于山脚民宿,推窗见星斗压檐。同学忽问:“你说金蟾望母石守望千万年,可曾等到归期?”无人应答,唯闻涧水潺潺。手机弹出白日所摄金蟾照片,月光下,那巨石眼中似有莹光浮动。

晨起推窗,薄雾如纱缠绕峰峦。昨夜暴雨冲刷过的丹霞赤壁,此刻竟泛着釉色光泽,犹如巨幅水彩未干。山风送来草木清气,恍惚间顿悟:这天地大美,原是时光与自然合著的史诗。2亿年地质运动造就的嶙峋骨架,91年红色记忆浸染的血脉,与当下采茶人指尖的晨露,都在同一缕阳光里获得永恒。

下山路上,遇见荷锄老农正引山泉浇菜。垄间茄子紫得发亮,辣椒红得灼眼,与远处赤壁遥相呼应。他突然笑指天空:“瞧,天柱峰的云!”仰头望去,果然有絮状云团垂直升腾,恰似山峰向九天递出的信笺。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不在镜头里,而在人与自然的相视一笑中。

回望天柱峰,忽然懂得:所谓旅行,不过是向山水借一程澄明,好让我们在钢筋森林里,永远记得露珠如何在叶尖跳舞,岩层如何在光里燃烧。这赤壁丹心,既是地球的年轮,也是我们追寻诗意的指南针——只要山河不老,人间便永远值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