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总有一些平凡的身影用坚持诠释大爱、用微光点亮乡村。万载县高城镇团结村的杨桂兰便是其中一员。25年来,她以一把剪刀为纽带、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融入乡村振兴的肌理,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先进典型。
小剪刀剪出大文明
20世纪90年代,杨桂兰发现村里许多老人面临“理发难”:78岁的张奶奶因晕车不敢坐车去镇里,独居的李大爷因中风行动不便,老人们要么头发蓬乱,要么用裁衣剪互相剪。“咱有这手艺,就该派上用场。”就这样,她的理发工具包从自家院子背到了乡间小道,从偶尔帮忙变成了每月固定的理发日。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她的服务愈发系统化:建立60岁以上老人理发档案,标注每位老人的发型偏好;自创“移动理发站”,夏天带遮阳伞上门,冬天备热毛巾敷颈;为卧床老人特制围布,防止碎发刺痒。村民辛桥生感慨道:“桂兰剪的不只是头发,更是把体面剪回了老人生活里。”
文明实践催生共生效应
杨桂兰的善行如石子入水,激起层层涟漪。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下,她的个人行为逐渐升华为集体行动:
——“银发理发角”落地实践站,每月25日固定开展敬老服务;
——12名留守妇女组成“桂兰志愿服务队”,接受专业理发培训;
——村小开展“爱心代际传递”活动,孩子们为理发老人表演节目……
“现在给老人理发,常有娃娃在旁边递梳子、扫碎发。”杨桂兰欣喜地发现,文明实践正在重塑乡村人际关系。去年重阳节,村里首次举办“孝亲理发节”,10余位志愿者为全村老人服务,现场其乐融融的景象被广泛宣传后,带动周边3个村庄效仿。
传统美德赋能乡村治理
这把剪刀剪出的,不仅是清爽发型,更是文明乡风。村委会将杨桂兰事迹编入村规民约示范案例,创新推出“时间银行”制度——村民每参与1小时敬老服务可积10分,积分可兑换农机具维修等集体服务。如今,村里打牌、闲聊的人少了,参与“邻里互助日”的多了。
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潘海亮评价:“杨桂兰的可贵之处,在于把‘老吾老’的私德转化为‘以及人之老’的公德,这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生动体现。”眼下,团结村正筹划建设爱心义剪传承馆,将这把见证25年温情的剪刀作为展品,让更多人读懂其中蕴含的文明密码。
从个人善举到群体实践,从生活服务到精神滋养,杨桂兰用一把剪刀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刻内涵——当传统美德被赋予时代新意,便能激活乡风文明的“一池春水”,使文明之花在广袤田野绽放得更加绚烂。